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行为特点,行动模式,外显为行为模式。下午打扫卫生,把左手边经常放手机,放书的小凳子,搬到了右手边。然后,出现了好几次的惯性动作,把手机~嗯,掉在了左边。
经常的行为,会形成一种习惯,不用加以思考,百分百又把握,因为,就是这样啊!
工作和学习上,似乎也有这种行为习惯。比如教师,习惯了用同样的方式去教学,柜台工作人员也会对顾客的要求处理的得心应手。互联网时代,快捷,方便,省事,节约,银行里的管理,也会购买一个他们中意的会计处理系统,员工工资数字统计化,当然,会计专业人士,可能面临着失业问题。
对于网络数据处理,相对稳定的处理手段,无疑是高效的。但,关于人与人交往的工作,固定的模式显然不太合适。比如教育。面对集体学生,固定模式的教学,显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长期的同一模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很无聊的事情,就像你每天都穿同一件衣服一样。
许多朋友说他们工作不去教师好,每天不就是上课嘛?不像自己,每天都处理不同的棘手事情,并且,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做,因为谁处理,谁负责。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如果每天都在应对新事物,会有一种无法把控的焦虑感。这件事,我从没有处理过,我该怎么办??
我们常常也会忘记固定工作之外的事。比如,下周三下午的临时会议。我们往往会在周三之前感到焦虑不安,因为这件事情,在我们的“习惯”之外。处理完这些事情,我们会觉得:很累~
我想,行为模式需要经常调整,就像我调整了一下左手边的小凳子。因为我发现,放在右手边看上去会更整洁,空间上会感觉更加舒适合理。只是行为上,还有这不习惯。 我们往往因为习惯了,所以不去改变,习惯了,不愿意去改变。但,行为上一成不变,也就代表
调整了我的“小凳子”着思维模式没有改变。我们太习以为常的事情,就会很难在找到新的问题。就像论文,没有问题,就没有内容。没有新角度,就没有新问题。
调整一下你手边的小凳子吧,可能会有“新发现”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