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起步看发家
——再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0
这两天继续阅读《资治通鉴》,已经进入三国初期的历史了。虽然纪年还是在汉灵帝时,但是像曹操、袁绍、何进、公孙瓒、董卓等三国中的熟悉的人名已经开始陆续出现,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三岁之老”,虽然有些夸张吧,但是也由一定的道理。看到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那就是从几个人的出现时的表现似乎就可以知道他们今后的发展了。
先说曹操的出场吧。陈藩的儿子陈逸雨襄楷等人想要劫持汉灵帝行废立之事,他们把谋划告诉了当时还是议郎的曹操。但是曹操马上就回复:“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他很清楚地例举了历史上行废立之事的人与事,行废立之事的时机等。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曹操对时局对政局都有清醒的认识。他没有人云亦云,没有跟风逐势。结果还真是像曹操预料的那样,这次谋划还没有实施就失败落泪。
汉灵帝为了自己的安全,设置了西园八校尉。这时中军校尉是袁绍,典军校尉是曹操,就这样曹操和袁绍就共同起步了。然而他们最后的结局却是不同的。此时的董卓也已经开始起步,但是从两件事中不难看出董卓也是小肚鸡肠,难成大事之人。
当时王国叛乱,进攻陈仓。当时领兵之人是皇甫嵩,但是在坚守还是出击的意见上,董卓与皇甫嵩发生了分歧。当王国败走侯,在是否乘胜追击一事上二人再次发生争执。两次事情都验证了皇甫松的意见是正确的。按理说,在战场上,获得胜利是最主要的事情,至于谁对谁错是不可计较的。但是董卓却认为自己很没面子,从此董卓“与其有隙”。像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就大事呢?
至于公孙瓒,也是因为在讨伐张纯一事和边关问题的处理上与当时的幽州牧刘虞发生意见分歧,从此二人也是产生了隔阂。
至于何进、蹇硕等人,也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重,互相拆台,互相诋毁,像这样又怎能成就大事呢?
一个人的心胸和格局决定了这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如果只看到眼前一时的名和利,看到的正式自己或者自己小集团的利益,那么他终将是走不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