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其实蛮小心,因为一不留神就会得罪一个城市。
我一度跟多人一样,都习惯于用时间去测量一个城市的脉搏:大连用了4年,北京用了6个月,上海也是6个月,广州用了3个月,更短的就数不清了,用天算的,比如那些旅行、公务上路过的等等等等;当然另一个极端就是更长的,比如家乡柳州,用了三十多年。
现在想想其实也不必,城市印象也可以讲究“顿悟”,某一时刻你觉得这个城市是什么,那就是什么好了,至于下一次你又发现这个城市需要重新定义你的感观,那就重新定义好了,这未尝也不是一种乐趣。
前两天去了趟某市,就又这么顿悟了一下,却有很负面的伤感——某市越来越像所谓的大城市了,有高楼大厦,有时尚卖场,有异域美食,对了,还有地铁、共享单车……当然,人也像了,在酒店里面吃顿早餐,周边也有不少能跟老外无障碍交流的精英人士;上班时间,我随便在一处大型卖场负一层的星巴克坐了坐,周围满座的人声鼎沸已不断地灌入我的耳帘,大多数都是在谈生意;后来又换了旁边的满记甜品,身后又来了一个网红主播在餐桌上不停地变换着姿势摆拍;以及,地铁里那不时传来的来自各地异乡人的语音、携着大包小包进出城市的旅人……
我很讨厌别人用人口、GPD、国际化、遍地高楼、大型卖场、绿化率、地铁、个人发展前途、房价甚至是堵车这些词来代表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城市。
如果这个地方越来越像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我当初为什么还要回来?直接呆在那些大城市好了,仅仅是因为离家近了那么一点点吗?老实讲,虽然我看到这座城市里的人表现得都是积极向上的,为了诗和远方也好,为了眼前的苟且也罢,他们都是生气勃勃的样子,为了各自的目标在努力;然而,这却不是我想感受到的城市脉搏。
城市化进程的飞越或许不应该简单地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评判标准,但这又一个很矛盾的事情,作为当地人,或者要来到这个城市打拼的人,恰恰就是为了这个。城市也许就应该是为他们的活而活、为他们的发展而发展的吧?不喜欢的人,不来就好了。
然而,迟早也还是会陆陆续续地被人认识到,这种状态是远远不够的。
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清华大学的校长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理念可以类推至一个城市,或许当一个城市能证明自己不是文化沙漠的时候,才能支撑得起大城市的“大”字吧?
我千辛万苦的回来了,却不是为了看高楼和地铁。
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