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诗经》看古代饮食器具,浅谈食器之下那些特殊的功能表达

从《诗经》看古代饮食器具,浅谈食器之下那些特殊的功能表达

作者: 佛朗明戈 | 来源:发表于2021-09-16 14:10 被阅读0次

前面我们曾分析过《诗经》的食物,今天,我们接着来聊聊《诗经》中那些关于饮食器具的描写。

从《诗经》看中国饮食文化,先秦人民饮食的那些事儿,你知多少?

中国素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国,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非常重视礼仪,这种思想充分体现在宴饮当中。《诗经》中所出现的饮食器具有锜(qí)、鼐、鬵、鼒等炊煮器具,也有俎、筥、簋(guǐ)、房等食器,可以说种类非常多,它们共同组成了“礼器”。

一 、“礼器”是什么?

《史记》:“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文心雕龙.序志》:“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礼器是古人在举行各种礼仪活动,包括不局限于祭祀、丧葬、宴飨等活动而伴随着氏族贵族出现的一类器物,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突显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鼐”,即大鼎,这种炊煮器具并不是一般人能用,它分有严格的等级,周代天子用的是九鼎, 再往下级别的诸侯最多可以用到七鼎,元士可以用到三鼎, 士则可以用到一鼎,而普通的老百姓,则无权用鼎。从中可以看出,古代饮食器具的选择是颇有讲究的,不像我们今天,随便想用什么样的器具就用什么样的器具。

二、《诗经》中关于饮食器具的描写有哪些?

“周器计流传至今的有祭祀和燕享的用具,种类繁多。惟因周族禁酒的原故,酒器减少。”——《殷周青铜器通论》

周朝时期,除了酒类的器具相对比较少之外,其余的饮食器具种类非常多,饮食器具在周朝的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诗经》中的饮食器具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炊煮器、食器、酒器。下面,我们具体来谈谈。

《召南·采蘋》:“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在古代,少女出嫁之前,一般得先祭祀祖先,这首诗主要叙述了少女将要出嫁时,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的情况。诗中采用问答的方式,将当时人们忙碌的场景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句中大体的意思是指:拿什么盛放东西?圆筥和方筐。拿什么来烹煮食物?三脚錡与无足釜。这里所提到的“釜”是当时较为常见的一种烹饪器具。

山东省博物馆 大汶口文化 云雷纹彩陶釜

在《说文·鬲部》中,“釜”也作“鬴”,它的形态为圆底,圆口,没有足,和“鼎”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它必须得靠其他的物体来支撑,才能够达到烹煮、煎炒食物的目的。综合来看,“釜”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锅。不过,别看它普通,这种炊具也不是任何人都能用得上,通常来说,一般只有贵族、士族才能用得起。所以,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这位女子的家庭经济和地位比较高。

《桧风·匪风》: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这里提到的“鬵”(xín)也是一种炊具,和“釜”同属于一类,表大釜的意思。诗中作者问,哪位朋友可以烹制美味的河鲤?我甘愿为他打下手,刷洗大锅。哪位朋友准备西行回家的,请帮我带上平安的讯息,这里诗人借烹饪食物来表达自己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2.食器

《周颂·丝衣》道:“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

“鼎”、“鼐”、“鼒”都是古代常见的饮食器具。和“釜”不同,“鼎”是有足的,基本形态为三个脚,两个耳,圆行的腹部。不过,也有特殊的,比如四足方鼎。

“鼐”(nài),大鼎;“鼒”(zī),小鼎。鼒与鼎属于同一类,鼒的形态通常是圆口小,上下之间比较小,中间部分则比较大,这种形态和我们现在常见的沙漏刚好反过来。诗句中的意思是指从明堂里一直到门内,祭祀用的牺牲有羊也有牛,各种大大小小的鼎装满了食物。诗中“自堂徂基”中的“堂”(指庙堂)表明了祭祀的场所,在祭祀过程中,用大鼎和小鼎来盛装祭祀所用的祭品。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当时周朝贵族祭祀时的食器选择大体都有哪些。

除了“鼎”这一大类的食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得比较的食物器具有“豆、笾”等。

在《诗经》描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食物器具为“豆”。比如《小雅·楚茨》云:“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这里所描写的是主妇忙着摆盘装菜的忙碌场景,文中的“豆”是一种形状为高脚盘的食物器具,通常是用木制作而成,主要是用来盛装肉类食物。

“笾”和“豆”大体相似,而且这两个食物器具经常被放在一起连用,比如《大雅·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不过,“笾”主要是用竹制作而成,一般用来装果品类的食物。另外,还有“房、俎、登、簋”等也是常见的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

3.酒器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喝酒的习惯。在古代,“酒”象征着丰收,农民的稻谷采收了之后,用粮食来酿酒,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如:《豳风·七月》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不过,商朝时期,由于国君过于痴迷饮酒,误民误国,因此到了西周时,全国厉行禁酒。当然,虽说是禁酒,但也不是完完全全的禁掉所有与酒相关的东西。在祭祀等重要的场合活动中,酒还是要有的,既然有酒,那就得有器具来盛装它。《诗经》中,常见的酒器有壶、罍(léi)、尊等。

《大雅·韩奕》写道:“显父饯之,清酒百壶。”这里描写的是韩侯朝拜周王之后,在离京时朝廷卿士饯行的情况。在古代,大官人衔命出京,需要礼制,简单地说就是送行。祖祭后出行,用的酒为清酒,这里的“壶”即是用来装酒的器具,显父设好了饮宴来饯行,备了上百壶甜而清的酒。壶的形制多为圆形状,大体形制为有耳、口大、颈长。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一种形状,还有方形、扁形、鱼形等。

除了壶,“罍”也是另外一种比较常用的盛酒容器。《周南·卷耳》曰:“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意思是我姑且用这一金酒樽来斟酒,以此用来告慰自己深切思念之情,在这句诗中,诗人借酒来抒发自己对亲人的感情。

“器”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礼”则是一种抽象的事物。严格来说,“礼”和食物器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组合在一起,成了一种伦理道德规范。礼中的道孕含在礼器中,用礼器来表现君臣等级等关系,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对道器关系的一种理解和哲思。

《孟子·梁惠王下》:“毁其家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重器”,国家的重要礼器,与生民息息相关,祭祀所用的重要之物,句中意思是把人家的宗庙毁了,国家的重器搬了,这怎么可以呢?从中可以看出,“器”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物体。

《诗经》中出现的饮食器具主要有三种:炊器、食器和酒器,这些由不同材质制成的饮食器物,各表现出了不同的形体特征,但却传达了同一种礼制理念。在宴饮活动、祭祀活动中,食器自然是少不了的,古人严格按照礼仪规范,将不同的食物放在不同的饮食器具上,以此表达对神灵、先祖的崇敬情感,这里的饮食器具不仅承担了装盛食物的功能作用,还被赋予了礼制色彩。

当然,除了表达礼制理念,饮食器具还传达了其他的理念。《诗经》中的饮食器具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古人借助饮食之象来抒发自己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对自然生活的情感,这都是先民饮食文化的特殊意象,这些饮食之象渗透在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透过《诗经》的食器描写,我们大体可以窥视到周朝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诗经》看古代饮食器具,浅谈食器之下那些特殊的功能表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mr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