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34. 尽善尽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034. 尽善尽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 岳洋芊里 | 来源:发表于2020-12-27 22:31 被阅读0次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地的长官求见孔子,他说:“但凡有君子到了我这里,我都是要见一见的。” 于是门人就安排他们见面了。此人见完孔子后,出来说道:“诸位,没必要困惑于眼前的困境啊!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是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啊!”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和人之间如果没有产生认同的时候,是一种状态,产生认同之后,又是一种状态。

    这段就是表明了,孔子的言行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这是孔子“感召”的力量。

    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啊。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韶乐》:“简直是尽善尽美。”评论《武乐》:“尽美了,但是却不能说尽善。”

    这是成语“尽善尽美”的出处。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身为领导却对下级不宽容;出席有仪式的场合态度却很轻慢;亲临丧事,丝毫没有悲伤。这些人叫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居上不宽:一个人在领导岗位上,但对于下属没有任何宽厚的表现。对应“君使臣以礼”。

    为礼不敬:不知礼之本,也便无法发自内心地去尊敬。普通老百姓如果完全不知礼的话,就完全不会为礼。但是不懂礼又要为礼的人,一定要去了解,他背后的目的是什么,他有怎样的利益需求。

    临丧不哀: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临丧则哀,就是慎重追远。这种哀痛,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

    当人类的大脑镜像神经元不够发达的时候,我们看到别人难过,我们自己是感受不到难过的。我们见到别人的“临丧”为什么要“哀”呢?是因为我们要能够感受到作为人类共通的痛苦,共通的难过。

    而这三个表现,其实就是反应了一个核心,就是:“不仁”。心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和利益。归根到底,“礼”的背后,还是“仁”。我们需要培养自己柔软的内心,要对这个世界,对他人柔软且有感知有触感的爱心,而不是一颗僵硬的官僚主义的按部就班的态度。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说一个人感情丰富的时候,为什么要说他有一颗柔软的心了吧。但这颗柔软的心,软的也要有度有边界,有防备。不然,很容易被利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34. 尽善尽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pa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