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孩子吗?带过孩子的人都有一种感觉:现在我国生育率低是有原因的,小孩不听话太难带了......
之前有媒体报道,湖南永州一位小朋友,放暑假在爷爷家玩,趁爷爷做饭的时候,拿出爷爷打火机把玩,不小心点燃床单,差点把家烧了。
现在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厉害,做家长的都深有体会,“高高兴兴出门去,骂骂咧咧打回来”是常事;孩子不听话教训一通,下次他还犯,让家长身心俱疲。
那到底怎么做孩子才能“听话”呢?
01
孩子不听话是谁的问题
有人说“放平心态,耐心最重要”,但当耐心耗光后,他们恰恰是训孩子最狠的;
有的人说“说多了都是白费口舌,棍棒出孝子”,结果孩子出现抵触情绪,打得孩子离家出走;
还有专家提倡西方的鼓励教育,多鼓励做“夸夸党”,比如说“今天表现很好,但是还可以更好...”
有许多父母尝试后说:专家的办法不错,刚开始还挺有效,但没过多久孩子的老毛病又犯了。
由此,很多家长得出了一个结论:孩子不听话是孩子的问题,他们不懂家长的良苦用心。但真的是孩子不理解家长吗?
曾有媒体形容“家长”这个角色说:
“做什么职业都有准入门槛,‘司机’要考驾照,‘医生’要考行医资格证,‘厨师’要考技师证,就连‘服务员’都要健康证,唯独‘父母’没有门槛,谁都能当。”
这话听起来像玩笑,但说的恰如其分。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业务不熟练,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难免出错。
很多时候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打骂由心,认为“为了孩子嘛”怎样教育都对。
却不知道孩子也是独立个体,也有情绪,不会因为年龄小就没有情绪。
也是因为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处理情绪,很难准确理解家长。
在沟通中如果家长态度比较强硬,如命令、强制性态度,往往会激发出孩子的叛逆心理,变得不愿意听家长的话,即使听话也不情不愿,下次还会再犯。
所以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做好梳理工作,可对于初为人父人母的人来说,“这也太难了......”
02
“阿伦森效应”给你答案
“孩子会厌恶那些带给他挫败感的人。”其实面对孩子不听话的局面,家长可以利用心理学的“阿伦森效应”来解决。
所谓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会随着不断增多的表扬,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积极,但如果这种表扬逐渐减少,人们的积极性可能会随之减少,甚至变得非常消极。
这种影响是由于个体希望被认同和接受的心理作用,它也被称为社会认同效应。
一些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家长奖励的力度不够,而是缺少家长对于他的反馈;
当孩子成功摆完积木时,他希望听到的是,家长对于自己摆积木的评价,而不是说:“摆好了就去学习”这样的话。
而正向的反馈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关注,使他们能够“听话”。
“不论是小孩子还是成人,人与人之间的归根结底是需要认同感。”而认同感可以让孩子更愿意与家长进行沟通。
被认同的需求是每个人都有的,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尤为强烈,我们在得到他人的认同时,会更愿意与这个人沟通;
例如,对孩子来说,爸爸认同了自己,那么会更想跟爸爸沟通,因为妈妈并不认同自己,孩子会觉得跟妈妈说了她也不同理解、认同我的想法,那么会直接省去这个沟通。
在这个问题上不管谁都是如此,会更愿意与认同自己的人进行沟通。
让孩子拥有认同感,能让他们更好的进行沟通,而家长的认同则会让孩子更好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及动力;
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在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上孩子会更愿意去解决,而不是去逃避。
有的时候,孩子热爱某一样东西,但可能没有足够的天资,如果此时家长对孩子说,“你没有天赋”,会使孩子非常迅速的去放弃这一爱好;
但如果家长对孩子说,“你很努力,但需要再努力一点,打好基础,相信你会取得成功的。”
相比之下,明显是第二种说法会令孩子更加有前力去往前冲,懂得以此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再更加努力的去学习,扎实自己的基本功,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处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而孩子尤为需要,对孩子来说,家长的认同便是他最大的动力,家庭也是孩子最早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地方。
拥有认同感的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更愿意去努力,自然也就更容易“乘风飞扬”。
认可他人也是一种能力
我们也总是说要接受、认同自己的孩子,不管他是什么样的,要无条件地爱他们、认可他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育儿先育己”,我们要明白缺乏认同感的人,也很难认同别人。所以我们要先学习如何认同自己,而接受自己的短处,和自己和解是认同自己的基础。
在色彩识人心理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色彩识人技术“向内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看到自己隐藏的情绪;
再通过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把焦虑、恐惧、自卑等低频情绪调整为爱、喜悦、平和等高频情绪,接纳自己的不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这样我们也可以在真实中连接孩子,倾听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不再对他们批判,接纳真实的孩子,孩子也就会感受到父母的认可,也会学会爱自己,有动力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更会爱生活、爱他人。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