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带女儿去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家,她毕业后直接去上海工作,丈夫在宁波部队,因为女儿出生后没人带,现回老家全职带娃。她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妹妹6年前遭遇不测离世,对父母打击很大,留下一个1岁多的儿子,当时父母考虑到这个孩子还小,不能没有爸妈,自作主张让小侄管她叫妈,而当时她与男友刚毕业不久,还未结婚,男友对此事也一直耿耿于怀,小侄一直是由女友妈妈在农村带大。
两个小孩自己在爬行垫上玩,我们谈话还挺愉快,一会儿她的小侄子(暂称毛毛)回来了,慢慢地谈话风格也晴转阴。
毛毛想到爬行垫上玩,女友赶紧让他先换袜子,同时给我解释他有脚气,袜子还没穿好,他的小伙伴来找他玩,女友直接说,你俩拿着玩具在旁边地上玩吧。期间,毛毛好几次拿他的玩具主动给我女儿玩,看此情形,女友说:“他的玩具从来不让俺闺女玩,不管哭的再厉害,碰都不让碰,毛毛,你玩具以后也让妹妹玩玩吧”,“这孩子被俺妈宠的没样,我7岁时都懂事了,不用家里管,他,有次有事让他照看一下孩子,孩子在那哭,他只顾看电视”,“只听俺妈的话,说他也是白说”,“这孩子有表现欲,有外人时,表现很好,你要是不在这,一不顺心,就扔东西”,慢慢的,话题转移到对妈妈的抱怨,我只能洗耳恭听。一会儿,女儿去厕所,话题才就此打住,我顺道到厨房看阿姨,来了这么久,还没问候,一段简短的客气后,阿姨竟然也开始向我抱怨女友的种种不事,我无言以对。
餐桌上的氛围有点压抑,吃过午饭,毛毛出去找小伙伴玩,女儿嚷着找哥哥玩,我顺势带她到门外,只见小伙伴想拉毛毛去远处玩,我不允许女儿去,于是女儿跑到毛毛身边,拉着衣服,“哥哥,回家玩”毛毛没有犹豫就地跟女儿玩起了捉迷藏,最后,禁不住小伙伴的催促,才走向远方,走时还不免回头望望,看得出内心是矛盾的。与毛毛接触时间虽不长,但明显感到他不是女友口中的坏孩子,新生爱怜,想着我能怎么帮他。
随着聊天的继续,才了解到女友的丈夫每年有不到一个月的探亲假,上次回来一直抱着女儿,毛毛一次次靠近,想引起“父亲”的关注和抱抱,都没能成功,事后对奶奶抱怨此事,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对父母的不满,直接发泄在了妹妹身上,女友理解孩子,但对丈夫她也不能要求太多,毕竟一年才见一次,在他心里也并未接受毛毛。
孩子问题根还是在大人身上,女友和她的父母脾气都不好,我一直以为做儿女的要多理解下父母行为背后的逻辑,理解才能接纳,也才能从父母能接受的角度解决问题,试图说服女友换位思考下,最后行不通,我一直纳闷都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为什么不试试。至到昨天看到一篇育儿文章« “不要怕,要加油”,空喊口号的鼓励是最无用的育儿»文中举例自己害怕补牙,丈夫一句"都是当妈的人了,还怕这个"不仅不能缓解自己紧张,还搞的自己能力不足似的,相反,牙医先接受自己的情绪,然后一步步讲解手术过程,才帮助作者成功克服心里的恐惧,最后文章得出结论"个世上没有百分百的感同身受,如果我们无法理解,那请至少少一点评判,多一点聆听,学会好好说话。"
套用到这件事上,我对女友可能百分之五十的感同身受都做不到,凭什么评判她的选择,给她增加心理负担,我要做的是用心听她说话,需要支持时给与支持和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