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丧文化是什么
百度百科给出定义:
丧文化,指一些90、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的不顺,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以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势。
个人理解:
也许现如今的丧文化,是我们对生活的抗争,丧不是在逃避,而是人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丧只是我们热爱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丧文化的起源

追溯至今,丧文化的起源我们也无从给出具体的来源,在现在的网络中有三种起源的说法,可供大家参考
-
外来说:一种声音认为,目前在中国青年网民中盛行的”丧文化“来源于日本”宅文化“或西方社会存在的”反文化“。
-
自成说。一种声音认为,“丧文化”是年轻人的一种真实的内心投射,是社会发展到了特定时期应运而生的。
-
综合说。作为一种诞生在网络空间中的青年亚文化,“丧文化”势必受到网络传播的影响, 而网络传播就意味着它具备了多元化、跨地域化的特质,因此“丧文化”的出现是建立在我国本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土壤上,通过互联网的跨地域传播接收和吸纳外来信息和文化, 产生的一种新的亚文化形式。
虽然目前无法得知哪一种说法正确,可以从上面我们发现,丧文化是起源存在很久的,并不是我们90后的专属标签。正如《人间失格》中的那句令人感到极度的丧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通过“丧”文化我们最好的外化表现了颓废,绝望,悲观,孤独等多重心境
二、丧文化的发展(表达了什么)

一张来自1993年的照片,就这样毫无预警地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爆红。图片上的葛优还有头发,但一样削瘦。他嘴边续着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嘴角微张宛如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瘫躺在舒适松软的大沙发上。这张图出自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这集说的是葛优所饰演的季春生,在贾家蹭吃蹭喝的故事。
季春生,这个男人不仅在个人仪表糟糕,而且行为举止也惹人鄙夷。这个角色的传递出来的形象,就是个每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想自我奋斗,获不获得成功也没有关系,希望坐享其成的生活方式 —— 一个90年代的社会废物。
这样的形象跟所有年代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主流精神相悖论,但却在此时此刻,恰好跟这个时代青年文化无缝切合。他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

随后马男的悲惨也充分的表达90后内心的独白,再往后就是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明显就是:拥有语言,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载体,来表达消极,颓废,悲观的丧文化。
三、我们应该在丧文化学习内容。

人对自我能力和自我环境控制力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
丧文化的本质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抗争。最近看完《人间失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也许他也表达太宰治对这个世界的另一层意思,它极致的”丧“的背后也许也包含了很多对这个世界的没有希望。
也许当我们感受到消极,颓废的时候,也请记得,太宰治这样丧的作家,也是在某一刻曾怀有过对没有生活的向往。所以,请记得丧文化只是迎接没有生活的过渡站,也请勿迷恋,而"居住太久”。
四、备注
- 关于文中的内容如有错误,欢迎指责,必然虚心接收,立马改正
- 关于丧文化的知识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