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
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以真诚的眼光,给孩子以心灵的安全感,进而自然而然孩子就会向我们敞开心扉。
在一些班主任眼里,所谓“谈心”就是“老师谈,孩子听”。其实,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该善于倾听。必须摆正师生关系,不能仅仅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还应该认识到,师生同时也是平等的朋友。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而言,教师一般来说远在孩子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孩子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既然是平等的朋友,那么当朋友向我们诉说的时候,我们当然应该耐心地倾听,并用温和的眼神鼓励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没等孩子说完,便自以为是地打断孩子的诉说,这样的老师不可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所谓“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意思是说只有耐心的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提供有效的帮助。
倾听并不仅仅是手段,有时候也是目的。往往有这种情况,孩子来找老师,并不一定非要老师给他以具体的帮助不可,他只是想把老师当做一个倾听对象,而排遣一下心中的苦闷而已。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的发泄出来,可酒的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
二、多提建议,避免训斥。
既然是孩子,他们的观点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想法也不可能都是成熟的,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否则便是老师的失职。但是这里的“引导”,不应该是不着边际的空洞说教,更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训斥,而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关切,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在谈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做朋友进而更加信任我们。
三、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对孩子的理解,不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颗孩子的心去理解。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苏霍穆林斯基曾这样谆谆告诫教育者: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按我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触及年轻的心灵”,自然包括教师和孩子的谈心——“关怀备至”说的是“细心”,“深思熟虑”说的是“慧心”,“小心翼翼”说的是“耐心”,如果面对孩子第1次求助,我们能够表现出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和小心翼翼,我们就能真正成为孩子精神成长的帮助者和引领者,并继续赢得孩子第2次、第3次乃至永远的信任。
摘自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