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万万没想到》你还长这样!

《万万没想到》你还长这样!

作者: 安想喝黑咖灰 | 来源:发表于2018-05-24 00:06 被阅读24次
《万万没想到》你还长这样!

《万万没想到》这个名字,在你的印象里,是否只是一部电影呢?但是其实,它可不只是部电影!

它,还是万维刚老师的书《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总共大约25万多字。在这里,我会用大约5000字,与大家分享书中的精髓——怎样运用理工科思维去更好地提升自己。

相信手机上装有得到APP的小伙伴对于万维刚老师都是不陌生的,因为他是得到精英日课的全职作者,另外,他还是前物理学家、科学作家,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相信读过万维刚老师的文章和书的人都会体会到,他的文字是理性且智慧的,要不然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也不会在书的序言中写到“如果说本书有何不足之处,那就是作者还有许多精彩文章未能收录,读者只能期待下一本书了。”

因此,如果你跟我一样,想要更好地持续成长,那么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因为,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可以说有很多,所以,我选择从升级思维、提升自己这个角度出发,挑选了“舍弃文人思维,开始反常识思考”和“会读会练会记,更好提升自己”两个主题,跟伙伴们分享!


主题一:舍弃文人思维,开始反常识思考

1.文人思维

文人思维,可以定义为一种原始思维,倾向于主观地、感性地去给人和事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这种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很“感性”,所以拥有这种思维的人群,天生喜欢耸人听闻的消息,如果再加上偷懒不爱算数,他们就会对世界瞎担心和瞎指挥。

例如,如果让拥有文人思维的美国人在以下2种死亡方式中选择哪种是最值得担心的?恐怖袭击还是被闪电击中?在911恐怖袭击后,这些美国人会毫不犹豫地就选择恐怖袭击;但是,若是我们不依靠文人思维而是实际查找数据计算一下,就不难发现:一个美国人在过去的五年内死于恐怖袭击的概率是两千万分之一,对比《经济学人》各种死法危险排名中给出的,一年内死于闪电击中的概率是一千万分之一,二者相比,闪电实际是比恐怖分子厉害十倍!

因此,若是我们只依靠文人思维,仅依靠其所谓的“常识”去理解世界,那么我们只会距离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

2.理工科思维/反常识思考

1)WHY

在正式介绍什么是理工思维之前,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这种思维呢?我们仅靠常识去判断,省时又省力,难道不好么?NONONO,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或许可以,但是,我们如今可是处在一个复杂的现代,想偷懒是不可以滴!

具体而言就是,现在社会和古代社会有很多不同,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除了工作和休息外,我们还想要娱乐、参加社交活动、学习、发展以及随时对遥远的公众事务发表意见。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以一种不直截了当的方式去影响他人,然后再影响自己。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一个最基本的结果就是:好东西虽然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却不能都要。

例如,如果我们想利用下班时间看书,那我们就不能去刷剧观影;如果我们想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那我们就不能参加过多的饭局;如果我们想找个离上班地点近些的房子,我们就不能再要求它价格便宜且大小合适,等等等等。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现代人不得不在生活中做出各种取舍,我们的诸多烦恼也很多是来自我们的不愿取舍或难以取舍。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一套更好的思维去帮助我们去取舍选择,少些烦恼和不开心,那何乐而不读呢?

2)WHAT

理工科思维,起源于一个英文单词“tradeoff”,可被翻译为“取舍思维”,意思就是“两个好东西我不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这个,来换取(trade)那个。

《万万没想到》你还长这样!

另外,万老师在书中,也引用了《思考,快与慢》一书中的一组概念,将文人思维和理工科思维作了一形象的对比,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将文人思维比作是“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出一个很难改变的第一印象”的系统一,把理工科思维则比作了是“费力而缓慢,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计算”的系统二。

因此,万老师告诉我们,运用理工科思维思考,其实是一种“反常识”的思考。

3)HOW

运用理工科思维的反常识思考,可以总结为这两个四字短语——量化输入、预计输出

也许这八个大字太短太简洁,我们不妨来举个奥运村的故事为例:

伦敦奥运会组织者给运动员准备了15万个避孕套,结果竟然在开幕仅仅五天内就被用完。对此,腾讯请来了梁文道、蒋方舟和阎连科三位文人对此事发表意见。这三位可以说都是高端文人,不计较道德,专业谈审美,甚至做了一番技术分析,最终,梁文道说,他从来都是支持性产业和性工作者的;蒋方舟说,拥有优秀基因就会花心;阎连科说,中医认为以毒攻毒,性可能是一个疏通渠道。

听到这里,如果我们是拥有文人思维的听众,那么我们多会觉得听着挺有意思的。但是,如果我们是拥有理工科思维的听众,那我们就不免心生怀疑了,因为,我们大概计算一下就不难发现,一万名运动员五天用掉15万个,那可是每天六次的水平,不太现实吧。后来,真正合理的解释出来,真相其实是,大部分套被运动员拿走当纪念品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人思维的思考方式因为多是偷懒且缺乏抽象数字计算的,所以多是不太靠谱的。因此,如果我们要想更接近事实,那就需要我们运用反常识的理工科思维去勤快地“量化输入、预计输出”!

也许奥运会还离我们有些远,我们不妨再举个更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每天3元,全自动多功能豪华洗衣机抱回家”等类似广告,面对看似如此优惠的价格,我们时不时就禁不住诱惑地就“上当”了。

其实,这是一种名为PAD(Pennies-a-day/每天一便士)的销售策略,这种战略的目的就是降低我们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从而使我们对真实价格做出不合理的判断。拥有文人思维的消费者是很容易上当的,因为文人思维的影响,所以他/她们就习惯性地把价格按日进行了比较,然后就产生了“这件商品很便宜”的假象。

但是,如果消费者能够不受文人思维的“误导”,能够开始动用理工科思维进行反常识思考的话,那么这种广告背后的诱导战略,就会被一览无遗了。

因此,通过这个PAD的例子,我们应该更加明白了“舍弃主观感性的文人思维,掌握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的理工科思维”的必要!


主题二:会读会练会记,更好地提升自己

《万万没想到》你还长这样!

1.会读

读书的好处不用多说,相信读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一定知道很多很多很多,估计让大家接龙留言的话,肯定会是条能让绕地球无数圈的长龙。

因此,自己在这里想分享的,是万老师在本书中介绍有关上网冲浪的方法。因为这个方法能够帮助伙伴们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更高效地利用互联网,可以说它是个很适时且实用的方法,所以自己觉得不分享出来实在有些可惜,就忍不住啦~

并且,这个方法,它也有个很好记的名字,那就是:‘toss-skim-read’高效冲浪法

第一步、toss-随便翻翻

万老师在书中写到,一篇一篇读网上新闻可以说是一种效率很低的典型错误做法,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读新闻,而是挑选新闻,这一大步可以再可以细分为3小步:

1)浏览器上的书签栏建立一个文件夹,放入每天必去访问的站点和论坛

2)选择一个集中时间看新闻

3)将收藏的所有网站都打开,浏览标题,只点开感兴趣的,记住只点开即可,不读内容,知道把所要去的的站点浏览一遍,把所有想看的文章都点过为止

这个“海选环节”,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用一个较低的标准去选出好文章,然后迅速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步、skim-略读

一条一条快速浏览刚才点开的内容,给每一条内容极短的时间,大概扫视一遍,然后迅速关闭无用页面,记住这一步一定要快要快要快!因为好文章会被我们筛选出来读两遍,所以这一步里我们读得就不必那么仔细了

第三步、read-精读

因为每天应该只有几篇“凤毛菱角”的文章能够通过上面的层层筛选,一路斩妖除魔,进入这最后一;所以,对于这数量不多的好文章,我们就需要找点时间专心致志地把它们仔仔细细地读完。并且,如果这里面有值得永久保存的文章的话,那我们不妨就使用印象笔记在线保存,一是方便日后查找,二是方便做批注加心得。

也许读到这里,有些小伙伴会好奇,为什么要经历这三步曲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其可以帮助我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知道所有想要知道的内容,二是因为长期坚持下来它还能够提升我们的阅读品味。

因此,想要更高效地网上冲浪,那就牢记并做到这三步——toss-skim-read

2.会练

“刻意练习”,相信这个词对于小伙伴们也应该是个很熟悉的概念。但是,对于怎样能练地更高效,也许有的小伙伴跟我一样,并不是特别清楚。因此,我想在此分享一下万维刚老师提出的关于的“刻意练习”三个重要注意事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由内到外分别是“舒适区(已掌握技能)、学习区(可提升技能)、恐慌区(暂时无能为力技能)”

以读书为例,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一本书所讲内容都是我们已熟知的,完全符合我们的现有观念,那它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是,如果它所讲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不一致,但是我们加以思考后仍能理解和接受,那它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但是,如果我们思考后还无法理解它所讲是何物的话,那本书就在我们的恐慌区内。

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高效的学习者,那我们就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训练的地方,一旦习得了某事,我们就不应该再在上面花时间,而是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而且我们也应该明白,因为脱离舒适区对任何人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甚至会是一种修炼;所以,要提前做好不舒服的准备哦。

2)掌握套路

书中,万维刚老师提到,刻意练习的最为关键一部分就是是“基础训练”/“基础知识”,换言之,“练好基本功”关键且必要。那这里也许我们就忍不住会问了:这到底是在练什么功和学什么知识呢?万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套路”。

他的这个答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的训练和学习必须是结构化的,我们需要将训练内容或学习内容划分成有针对性的“块”,然后对每一小块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复性的练习。

也许这一段话读着还是有些抽象,那我们不妨举个例子,2011年的CBA比赛中,球员张兆旭进步明显,原本身体薄弱力量不足的他突然变强了,据解说嘉宾王仕鹏透露,张的这个进步其实是他进行了拳击训练的结果,因为这一运动不但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自己的脚步移动,同时还可以帮助他提供上肢的力量。

由张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有针对性地进行重复实练是效果不错的。

因此,有针对性的重复练习,熟懂套路,可以说是刻意练习中的很重要的一门“必修课”。

3)随时获得反馈

即时的反馈可以说是加速一个人成长的必备单品,这其中的道理是,因为反馈者不是我们自己,所以他/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带来“旁观者清”的效果。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旁观者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指出我们自己没有注意到的错误的。

举个反面的例子吧,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一个文艺青年闷在家里写小说,投出去的稿子全都石沉大海,再加上那个年代又没有网友评论等即时反馈,这个青年想要高效地提高他/她的写作水平可以说就是件难事了,而且一个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他/她明明写的很糟,却还一心偏执地以为自己是个不得志的文学大师。

因此,想要成长的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给自己找个能够给与自己即时反馈的“老师”,随时确定我们训练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即时改正,以免一错再错,练了也白练。

3.会记

笔记本就是力量”,当读到这个标题时,说实话自己还挺意外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自己的印象里,像万维刚老师这样的理科男的笔记多是“不堪入目”的,而且对于他们,记笔记似乎并不是个很酷的行为。尤其是当想起自己那些年的校园时光时,自己记忆中出现的,多是老老实实的女同学老老实实记笔记的画面,外加上男同学借笔记复印的画面。

但是,在这书中,万维刚举出了达.芬奇等名人的笔记,其中包含了不少理科生,由此看来,自己必需改变一下对于校园理科生笔记的看法了。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万老师对于笔记本神奇力量的独特解读吧~

1.笔记是大脑的延伸

万老师认为,真正的好笔记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看样子自己学生时代那种被动地抄下老师黑板上的所有内容,可以说是这种被动笔记的典型了。那主动笔记的典型是什么呢?它是对客观事物的记录加上对自己思想的记录;它的直接目的是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看事物的眼光。

例如,本书中提到的钱钟书先生的故事。

钱老读书但从不藏书,再好的书也是看完就顺手送人,但是他读书几乎必做笔记,而且笔记永久保留,杨绎先生就有一篇文章告诉了我们钱钟书记笔记的形式:

-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书从不留,笔记留

-中外文笔记各有约178册

-凡读书笔记,必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论文笔记则记下刊物出版时间(方便日后写作时引用)

-笔记外,还有“日札”,记录自己平时的心得体会

读完了钱老的笔记新心法后,自己不禁想到,怪不得我们今日读钱老的书时,无一不感叹他在没有大数据检索的年代,是怎么做到能够在文章中那般精彩地旁征博引的,我想这答案,也许就藏在先生那数百本笔记本中吧。

2.笔记帮助建立联系

万老师还提到,笔记系统的一个附带优势是:帮助我们把新的知识跟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一般人善于发现事物的不同点,而高手则是善于发现共同点的人。并且,这“联系”引发的类比和联想,还特别能激发我们的创造思维。所以,万老师写到“真正的高手只藏笔记”。

因此,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拆书撕文,重新组合,“吃进”知识,然后生产自己的神奇笔记本!


小结: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中,精彩内容很多。自己选择从升级思维、提升自己这个角度,挑选了“舍弃文人思维,开始反常识思考”和“会读会练会记,更好提升自己”两个主题,跟伙伴们分享。

*文人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很感性

*理工科思维源自单词“tradeoff”/取舍思维,反常识,根本方法是“量化输入、预计输出”

*会读:掌握“toss-skim-read”,更好地网上冲浪

*会练:三招(学习区、练套路、即时反馈)助力刻意练习

*会记:吃进知识,产生笔记本


这本《万万没想到》,你喜欢么?

《万万没想到》你还长这样! 万万没想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万没想到》你还长这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ad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