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完整整一周了。原想着在今天整理读书笔记,梳理思路,又惦记着写一个拆书稿,试着讲一讲这本书。两个想法纠缠着不相上下,一时半会儿不好落笔。
一样写一篇不就好了么?我了解自己,写了一篇可能就没有兴趣再从另一个角度写同一个题材了。所以,这是一道选择题。
现下已经晚上十点了,如果写拆书稿,需要花时间布局章法,查找资料,定是要比读书笔记花更多的时间。可能搞到十二点也睡不了觉。如果就此屈从求其次,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上一篇读书笔记,这样一本值得仔细对比拆解消化的经典之作就此被我读的浅薄片面了。
至此,我想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还是要花些功夫写一篇拆书稿,细细梳理好这本书,将读的囫囵吞枣的、云里雾里的内容梳理清楚明白,然后再估计自己收获感受的部分,这应该是更有收获、更对自己负责任的做法。
不过,睡觉也是很重要的,十点多了,洗洗漱漱上床也得十点半了,看看书就该睡了。是呀,今天的书还没有看完。
临到一天结束,才发现欠账颇多。这几天不是计划管理,纯粹是由着性子闲散怠慢,时常发呆放空,不知道想些什么。
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悼念吧。老领导,走好。
写到这里,下意识看了看字数,还不到500字。
没必要凑字数,可是如此短不成文,也不应该因为心情特殊就出现在写作经历中。
于是,再说回对于拆书稿的写作。
上一篇试着写过《学会提问》,感觉收获不少,文章数改后,很满意。那种满足感让人想再此感受。
眼前这本如此好的书,草草写一个文章真真是对不起这样一本书。
原因之一,这是一本优秀的译本。译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译成。这是一本很小体量的册子,译者却用了26年,直至第四版定稿。为了翻译准确,自学意大利文,从原本对照各译文版本翻译,几易其稿。堪称译著经典。
原因之二,这是一本物超所值装帧精美庄重的精装本。硬皮封面以棕色布面为脊,古典雕花装饰四周凹压烫金。内页纸张淡黄厚重,质感十足。
原因之三,作者让我想到司马迁。
原因之四,太经典了。如果说中国的治国逻辑来自史记,那西方的治国逻辑被这本书体现的直白明了。
它值得被认真思考后再行动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