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用的基本特征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有其特定的含义,他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且这种付出只是使用权的转移,所有权并没有转移,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他的基本特征。
在信用及借贷活动中,贷者把一部分货币给予借者,记者并没有同时对债者进行任何形式的补偿。其本身就包含了信用风险。
信用的基本特征如下
1.偿还性
2.收益性(还款人会给予一定的利息)
3.风险性(还款人可能不还款)
信用的构成要素
1.权力和义务(借款人有向被借款人要账的权利,被借款人有还款的义务)
2.被交易的对象(被交易的对象就是贷款方的资产,它能够以货币形式存在,也能以商品的形式存在。)
3.时间间隔(信用行为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下进行的,比如贷款多少多少期)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是在私有制度基础上产生的,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形式是高利贷信用。高利贷信用是一种通过发放实物或货币而收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
高利贷作为一种信用形式,具有信用的一般特征,即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高利贷除了具有信用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高利贷的利率高,剥削重(从历史上看,高利贷的利率无最高限制,在旧中国,俗称《驴打滚儿》,就是利率在100%以上)
2.高利贷信用主要用于非生产性用途(小生产者借高利贷,是为了应付意外事件,如天灾人祸等,以维持生产和生活。)
由于高利贷的利息特别高,一般又不做生产性的运用,因此对社会生产力起到了阻碍作用。只有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他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高利贷才成为促进新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力量。
主要表现在:高利贷的发展,一方面是高利贷者积蓄大量货币资财,并有可能将其转化为产业资本,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高利贷又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变成无产阶级,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万恶的资本主义)。但是高利贷虽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准备了条件,而他同时又阻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因为高利贷高额的利息收入,使他们留恋高利贷的剥削方式,而不愿将货币投入资本主义企业。)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采取各种斗争方式,反对高利贷的高利率。斗争的最初方式是立法斗争,通过颁布法令,来限制利息率。后来,新兴资产阶级就联合起来,建立自己所需要的信用机构,以满足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对资本的需要。这样,资本主义信用就取代了高利贷信用的垄断地位。
这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出现了矛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方式,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经常发生困难(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时,购买者却可能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无钱购买。)于是,赊账及延期支付的方式应运而生。赊账意味着卖方对买方未来付款承诺的信任,意味着商品的让度和价值实现发生时间上的分离。这样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
赊账到期支付货款时,货币不再发挥其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只能充当支付手段,这种支付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正是由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得商品能够在早已让渡之后独立的完成价值的实现,从而确保了信用的兑现。一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区别于实物交易和现金交易的交易形式,即信用交易。
后来信用交易超出了商品买卖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过程,出现了借贷活动。从此,货币的运动和信用关系连接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范畴——金融。现代金融业正是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