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部九候论

三部九候论

作者: 骆长珊 | 来源:发表于2018-01-31 20:03 被阅读15次

    解读

    1、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如果哪部的脉出现独大、独小、独迟、独数,即表示该经的脏气有寒热虚实的变化。

    2、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候,共为九候。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稍向内方的部位称为“关”(又称关脉),以桡骨茎突至腕横纹桡侧端的部位称为“寸”(又称寸脉),从桡骨茎突至其后(肘端)7分处为“尺”(又称尺脉)。切诊时,在皮肤为浮取,又叫“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又叫“按”。这样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分为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中医应用

    一、三部九候遍诊法临床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至高原则,诊脉准确,辨证才不致误,所以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才能很好地为临床服务。

    1、九候相应为常

    《内经》云:“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九候之不同部位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然而九候之脉并非孤立的,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常情况下,九候是上中下三部相应的,说明人体健康无病。

    2、九候不应为病

    九候间出现不协调的脉象则为疾病的征兆。如任何一脉出现与他候不相应的脉象,说明该候相应的脏腑发生了病变。古人认为三部九候中一候脉象与他候不协调为轻,二候与其它候不协调为病重,三候与其它候不协调为病势危笃,若三部九候俱不协调为死候。

    3、形脉不应为病

    形指形体,脉指九候之脉,通常形体与脉象是相应的。形壮则脉盛,形瘦则脉弱。若形体与脉象不相应,则为病态。如形体壮盛而脉细弱,伴以少气不足以息之状;或形体瘦弱而脉洪,伴胸中气满滞塞,皆为病情危重之象。若九候虽调,但形坏肉脱,亦为脾肾气绝之危象。

    4、脉象异常主病

    正常脉象一息四至到五至不大不小,从容缓和而节律一致,且柔和有力。若脉来流利为轻,脉来迟涩为重,脉不往来则病死。其具体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1)反映脏腑病变

    (2)分经诊脉,以脉证病: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脏腑经脉气血。生理反常便是病理,故百病都是离不开脏腑气血的反常。经脉通内达外,诊察经脉的变化,能知脏腑气血的病变。

    (3)分辨寒热

    临床上可用遍诊法分辨寒热。九候之脉俱弦细沉绝,为阴气盛;若脉见躁急盛数,为阳气盛。

    (4)判断病情轻重

    脉来参差不调为病脉;若脉此上彼下,左右上下不应者,为病重。若脉来至数不清,且上下左右不协调,多为死候;中部脉候独弱,且与他候不相应,为中气绝;中部脉时快时慢,为正气衰败;若脉来代钩者,乃络脉受邪,病在体表;脉小弱以涩者,谓之久病;脉滑而病者,谓之新病。遍诊法中的脉象,尚有静躁之分。在判断热病传变时,也可以根据静噪来判断。独取寸口脉的“关”,是指掌

    后高骨;而遍诊法的“关”,泛指所有关节或诸经之间的关界。热病的皮脉动躁,因热势的加重,常以原穴为起点,向前后左右扩展。如温病初起,病在手少阳,则阳池至外关一线的皮脉动躁,由微而甚,渐次透过腕关节而向指尖发展;温邪由三焦上犯于肺,则皮脉躁动,由少阳而阳明而太阴。这种皮、脉躁动的扩展和越经,概称过关。躁动过关,则代表热势加重。据此可断定热势进退的真象。

    (5)预判生死

    《素问·大奇篇》云:“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以上一段,详述了脉动异常的多种死象。

    此外,热病的传变,由卫分气分而入营分血分,是由外而内的发展过程;诊手六脉的脉动,也是由三阳经脉的躁动而渐见三阴经脉由变大而动躁。就是说,若热病由三阳经脉动躁发展到三阴经脉也俱动而躁,已是热入血分,水不济火,必见舌裂及唇齿枯槁,病危将死之候。

    (6)胃神根之辨

    与独取寸口脉法不同。胃足阳明脉上的冲阳、气冲、虚里、人迎、头维等,都可作为诊断有无胃气的依据。尤其是虚里,为胃之大络,大络脉绝,胃气必败绝无疑。而遍诊法中的无根之脉,一方面指足部冲阳脉绝,另一方面也是指手太阴尺脉,然而这里的尺脉,不是指寸口诊法的尺部,而是指上肢肘窝的尺泽。故《素问》有“尺泽绝,死不治”的记载。遍诊辨脉之有神无神,也与独取寸口法不同,它是根据心藏神,心者手少阴之脉也。故诊手少阴之神门有脉无脉,作为有神无神的依据。

    (7)诊杂病

    遍诊法在杂病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如诊妇人手少阴神门脉,滑数者为有妊,涩小则白带崩漏之候。

    二、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临床意义

    1、判断病位病性

    小肠配左寸,胆配左关,膀胱配左尺,大肠配右寸,胃配右关,三焦配右尺,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原理,对临床判断病位具有重要意义,后世医家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亦有自己的见解,如张顽后认为,夏脉缓,见于左寸,包络之火自旺也,或见于右寸,火乘金位也。脾脉缓,诸脉皆缓而关部独盛,中宫显热也,诸部皆缓,寸口独滑,膈上有痰也……肾脉石,若诸脉不石者,水气凌心之象。右关独石者,沉寒伤胃之象也。《伤寒论》则提出了六经病证的主证和主脉对应关系。六经为病,除厥阴病脉无定体外各有其相应的主病之脉,“太阳之为病,脉浮”邪犯半表半里之少阳“脉弦细”,阳明脉大,病至太阴其脉“浮而缓”、少阴病、“脉微细”。此外,脉之浮沉迟数还可用于判定病位之在表在里在腑在脏,《伤寒论》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至于疾病的性质不外寒热虚实,而迟脉、紧脉多主寒证,数脉滑脉多主热证,虚、弱、细、微之类的脉象常提示正气不足的虚证,实洪弦长之类的脉象多提示邪气亢盛的实证,。

    2、指导治疗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在进一步明确了寸关尺的部位及其所候脏腑之后,于卷二着重阐述了六部脉位主病的临床应用。《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及《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篇均以六部脉位的脉象变化为依据,对脏腑的虚实寒热证治作了详细阐述。

    3、预后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气,有神、有根,无论何种脉象只要有力之中不失柔和,和缓之中不失有力,节律整齐,尺部应指,就是有胃,神、根的表现,脉象正常或虽患病,精气未败,生机犹存,预后尚好,故诊察脉象的动态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此外脉症顺逆也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如脉症相应提示邪虽盛而正亦强或正气不足邪气己衰,容易治疗,预后较好。若脉症相反说明邪盛正衰,邪易内陷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遍身诊法虽然现今己基本不用,但是其中包含的很多诊脉远离依然值得今人借鉴。例如一些寸口诊法不能完全鉴别的病症,可以利用遍身诊法辅助诊断。然而现在中医界对其的关注过少,使其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潜在价值。而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一直沿用至今,对其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不但在内外妇儿各科杂病上有所进展,而且在客观化研究上也是有所突破。将来对于脉诊客观性的研究更需进一步完善,才能使我们对脉诊的理解更进一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部九候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il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