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家庭教育很不屑,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觉得自己三观正,受过高等教育,教育孩子,那不就是顺手拈来的事儿嘛,能教育好孩子,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有啥呢!所以,《不教的教育》这本书,放在身边很长时间,都不去瞅瞅,我觉得看这样的书,是对自己的侮辱:看种书,就是证明自己不会教育孩子呗,就是说明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智商低呗!哼,去他的,不看!咋了!。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看了很多书,有名人传记类,有管理类,有经营类,有文化类,有营养健康类……反正是五花八门的都看,可就是不愿动这本书。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哼!我教育孩子,没问题!
有句话叫:痛得不够,就不知道改。昨天听晓旭姐姐讲《关于情商那些事儿》,当看到3-6岁家长调查,排名前十的问题清单时,忽然想起了当时的我。承认或者不承认,这些问题,其实多数我都经历过,只是当时的自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或者觉得问题没有那么严重而已。
1. 孩子乱发脾气,一言不合就哭、摔东西、打人......
2. 不听话、顶嘴、对着干;
3. 假期习惯全打乱,吃饭不好好吃,睡觉时候不睡,洗脸刷牙拖拉、磨蹭,甚至不做;
4. 自制力差、意志薄弱,迷恋网络、游戏、电视;
5. 做事没有耐心,没有规则感,没有主动性;
6. 不自信,遇到困难就逃避退缩,不愿意接受批评;
7. 内向、不爱说话,不愿意分享,不爱公众表现;
8. 注意力不集中;
9. 不主动收拾自己的玩具,物品,随处乱放;
10. 自我、任性霸道、不懂包容。
可回过头来想想,一个事情或问题变得严重,不是突然成为这个样子的,而是应该有一个较长的、逐步发展的过程的。可往往现实中的我们,只有看到成为结果的问题时,才有所觉察。可事实往往是,当我们看到结果的呈现时,那个情况或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就像很多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让孩子玩手机,为什么?哄娃神器啊!有了手机,孩子就不添乱了,就安静了,就不用累了一天的自己陪了,就让忙着的我们少操心了。于是,当有一天,发现孩子被手机绑架成瘾时,我们能做的,似乎就是呵斥,呵斥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家长找我聊,说孩子有多么叛逆,有多么的不爱学习,现在怎么管都没有用,问我怎么办。举个例子:教育孩子,就像种一棵树,等有一天,我们发现树长歪了,心里很着急,问该怎么把树正过来,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于是,痛得没有办法的我,最终还是拿起了这本书。我以为是一本技巧传授类的书籍,可以教给我怎么尽快纠正孩子的各种问题,于是冲上去就大口地啃,结果却发现并非如此。
读完,思维打开很多,不枉此读,受益匪浅。
我感受到作者站到教育之外看教育,不为教而教,故称之为《不教的教育》。
孩子就像一个天使,带着满满的能量而来,可为何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却一步步走向了“问题”,而不是走向成功?
满以为充满智慧的我,越读心越凉,越读越害怕。一直以为我是那么地爱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付出自己一生的心血来培养,可结果又怎样?
我觉察到“自己以为在做正确的事”,可实际上,却是大错特错。以为自己是在爱孩子,是的,可我却不会爱,反而因为我的爱,给了孩子更深的伤害。就像封面上写的那样:爱,不仅要用心,更要会爱。
连孩子的“行为”都搞不清楚,就一股脑的张嘴闭嘴就去“教育”,想来甚是可笑,甚至是可悲、可恨!哪来的资格,谈什么会爱孩子呢?
搞不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像处于“看山是山“或”看山不是山”的状态下,孩子能够成为现在的样子,没有出现较大的问题,已属侥幸。当时自己心里不禁一阵窃喜,紧接着就感觉背脊发冷,手心有点冒汗。
我真的走在了教育孩子的正确道路上吗?现在我连这个问题都不敢去想了,因为无知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孩子生来就具有成为各种可能性的潜力的,只是因为作为父母的平庸,甚至是无知,甚至是自以为,把孩子自己看世界的门和窗一个挨着一个关上了,留给他们的,只剩下黑暗。
从未想过要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体。什么平等?什么自由?我所给予孩子的,除了控制和强迫,还有什么?孩子就像一个天使,带着满满的能量而来,却因为不符合我的标准,而被我一点点地消磨殆尽。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但愿我的孩子被伤的还不深,但愿我还有机会来得及挽回,希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