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轰轰烈烈地急驰而过。聚也匆匆,散也匆匆。
留恋处,兰舟催发。即使执手相看泪眼,却也要各踏归程。
学习、工作、奔波、劳累,为了生计,为了家人,为了那个活着的自己。
年味仿佛还哽在喉头,混液下咽,是久违的牵肠挂肚。
回家过年,你浅尝了哪款酒?细品了哪道菜?感动了哪句话?温润了哪滴泪?
其实,不论是葡萄酒还是杏花村,不论是鲈鱼美还是鳜鱼肥,总不由让人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桃花流水鳜鱼肥
美酒既已入诗,菜肴既已入词,过年,便镶嵌进清清浅浅的古韵了。
02
说到古韵,说到诗词,不能不提央视春节期间的一档饕餮盛宴,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
既是传承古典文化,当然需要雍容典雅气质如兰的主持人。
喜欢董卿,她的美貌并非倾国倾城,却是玉为骨,雪为肌,诗词为心,因视野宽广而成为有格局的女人。
她的言行举止,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世界的广度,更有人文的厚度,端庄,得体,大气,知性,亲和。
纵览选手,印象最深的是连续几季参赛的陈更。
麻花辫,蓝布衫,黑长裙,一身民国女学生打扮,朴素,简洁,淡雅,像毛泽东词中不争春的梅花,山花烂漫时,她只在丛中笑。
更钦佩的是她对诗词的解析。她说:
中国诗词讲究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气象浑厚,体面宏达,血脉贯通,韵度飘逸。
细思密忖,这精辟述论的,不止是诗词,也是人格,亦是民族,更是国家。
03
看着选手们精彩绝伦的作答,不由也跟着附和。
那些格律、长短、平仄、押韵从自己口中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启唇而出时,分明的,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跌跌撞撞的青葱岁月。
究竟从何时开始接触诗词?不记得了。
只知道,曲项向天歌的鹅的悠闲,汗滴禾下土的农夫的苦,人来鸟不惊的画的逼真,处处闻啼鸟的春的热闹,都是童年古韵的启蒙。
那时的诗词里,溢满了童真的欢笑和纯洁。放学归来早,趁风放纸鸢,春风剪刀,细裁柳叶,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忘不了,那个初夏的雨后黄昏,收割后的麦场里,青石的辘辘旁,一个少年,一边放羊,一边捧着一本唐诗宋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无拘无束地做着天马行空的春秋大梦。
不太喜欢李白,却独钟于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不敢同悲于杜甫,却青睐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愤拔剑,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展豪情,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少不更事,以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期待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及至中年,回首来时路,才慨叹而知,烟雨迷离处,都是无名之辈。
何时起?仰对晴空一鹤排云上,却道天凉好个秋?
曾几度?默默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不经意,手持桃李春风一杯酒,挑断江湖夜雨十年灯。
到头来,轻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无言独上西楼,一任阶前雨,点滴到天明。
0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同家人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老少同堂,笑语不断。
六岁的女儿偶尔也会跟着飞花令和诗词接龙了。稚音童声满屋回荡,仿佛多年前我对诗词的初识。
高中的儿子不断补充更正我的断词残句。许多诗词明明背过的,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当年《琵琶行》是整篇熟背的,此时儿子用一首歌就唱毕了。
女儿也唱着《知否知否》背完了李清照的绿肥红瘦。
杜甫先生应笑我,经常把他的名作说成《秋风为茅屋所破歌》。
奉旨填词柳三变请原谅,我老是把《雨霖铃 寒蝉凄切》同《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词句弄混。
张三影的三个名句,只记得云破月来花弄影了,其他两影早忘到爪哇岛去了。
05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代在变,岁月在变。
当年的懵懂少年已渐入中年,雄姿英发被霜风凄紧零落成可怜白发生,那些词句也幻化成杨柳楼心月,桃花扇底风。
好在有儿子女儿继续着诗词的传承。有幸,幸甚。
记忆中的诗词如同故乡,珍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历久弥香。
虽然每日奔波疲累,辛苦劳作,却不肯淡忘,不敢淡忘,不会淡忘。
烦躁之余,忧伤之时,随手拈来几句诗词,抚平伤痛,湿润胸肺,荡涤心灵,仿佛绿叶有了根。
走进古韵,走进诗词,走进故乡。
近乡情更怯,那些诗(思)情画(话)意你不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