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呐喊的孤独者:鲁迅阅读碎记

呐喊的孤独者:鲁迅阅读碎记

作者: 荆之 | 来源:发表于2018-10-11 19:48 被阅读10次

    福克纳写过这样一句话“点燃一根火柴,却也只能为黑暗所包围”。在我看来,鲁迅的处境于这句话是在合适不过了。在20世纪文坛占有半壁江山的鲁迅,在革命历史被称为脊梁的鲁迅,时至今日历久铭心的鲁迅,享受了一个时代给予的极为崇高的称赞,也承受了生而为人难以忍耐的诘难和指责。

    如果说,瞿秋白的评价几乎奠定了鲁迅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那么毛泽对于他的盛赞就把他推到了人人敬仰的巅峰。然而现实中,鲁迅所触及,却是彻骨的冰凉:他妻子朱安的命运悲剧是使其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他的无情批判的文章成为了其内心阴暗变态的有力证据;他与梁实秋的论争使其受到革命政治的牵连甚至抨击;就连他的文学也被人称为阿Q的时代早已过去;时至今日,我们也在教育的呼唤声中重新思考是否要将其作品赶出语文课本。

    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荒凉与无可奈何!鲁迅不仅生前在呐喊与彷徨中彳亍前进,就连死后依然承受世人的拷问和污蔑。“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峰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为了他们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又或许,早已洞察中国人心的他,生前也预料到了这般荒唐。

    但我无意去为鲁迅争辩什么,他的价值本不应当在唾沫中被淹没,如果流言与猜忌能够中伤他,那也未必太低估了鲁迅的人生厚度。鲁迅是属于历史的,他的存在的意义源于中国艰难发展的年代,永存于其不曾容人忽视的文学作品中。我相信,也只有回到文学作品本身,我们才能认识到一个真正的鲁迅。

    试图用文学唤醒中国麻木的百姓,立足与此的鲁迅创作了一大笔丰富的文学作品。但鲁迅之于中国,他的意义又不单纯的停留在文学本身:精妙绝伦的艺术构思,妙语连珠的文学语言,中西结合的文化创新,自有他的痴迷者前仆后继。而鲁迅自其步入文坛之时,就呈现其以文抒怀的独特性。苦难的生活于人而言,是苦难本身;而于作家,却意味着精神的洗礼和文化的重生。

    从高高在上的阔少爷到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家道中落的童年经历在鲁迅心中留下的伤痕除却物质的匮乏,更多的是人性的虚伪的暴露。一向待他极好的衍太太成了污蔑他的罪魁祸首,平时毕恭毕敬的人们转而指手画脚,落井下石。于幼年鲁迅来说,这个曾经看似温情脉脉的社会一夜之间现出了他冰入骨髓的丑恶面目,潜藏在人内心的狰狞逼迫着他从幻想中醒来,直面人性与社会的黑暗。

    所以他的笔下多讽刺,多毫不留情面的批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判不是单纯的鞭挞,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深刻的思想决定了他俯视众生的高度,但他于众生悲悯的同情又使他回到一视同仁的呐喊里。所以他一方面尽情描绘悲剧性的人物群像,一方面又期盼人权的基本尊重。也正是因为这样看似及其矛盾的书写,才沉淀了他经久不衰的伟大力量。

    《故乡》少中的年闰土本是记忆中项带银圈的勇猛少年,然而生活终将他压迫成态度恭敬与“我”十分隔阂的下人了;充满活力的祥林嫂也终在命运的欺压下消失在了祝福的鞭炮声中;勇于争取离婚权利的爱姑在七大人的强权下也终究变得唯唯诺诺;就连为革命付出生命的战士也被当作了药引,而其母也因他的“大逆不道”而感受到了羞耻……

        鲁迅笔下的人物似乎都不可或缺的带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有人以此说其心灵阴暗。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其赤子之心的满腔热血!他的笔从未仅仅止于揭露与讽刺本身,他所心怀的,是同中国千年来的知识分子相同的普世之心。他不单单逼着我们去“直视淋漓的鲜血”,他思考着探索路径之后的光明,是否会是个人的最终归宿。所以有了《伤逝》,叙述五四自由表面下的传统循环;所以有了《奔月》,受人帮助的逢蒙恩将仇报。

    作为先哲的先知先觉将他推到了一个常人不可抵达的高度。所以,他才能在社会的温存下看到一个时代的衰亡和无可挽救,所以他才会在美好的理所当然下挖掘人性的堕落,所以他才会在梦醒的时候触及无可奈何的纠结与挣扎。而这一切的思索与奋斗。因着人们的不可理解,却使他“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的人生的路”,这样的孤独,伴随他的呐喊,使他感到彷徨,使他感到了可怕,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呐喊本身不是孤独的,孤独的是呐喊途中无一人应和。我想也正是源于这沉默的呐喊,所以鲁迅又转而看到其笔下人物不可逃避的悲剧,而浸染了归于麻木的荒凉。但鲁迅终究是鲁迅,纵使身处荒原,他依旧有呐喊的勇气,有希望的信念。因为他的存在,总是为了抵达一个富有温度的社会。他所遍尝的冷暖,他所身临的仇视,使他迫切的向往着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桃花源。至此,他不愿“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得。”路原本是没有的,但是鲁迅依旧在行走。他坚信,无论是孤独的呐喊,还是飘渺的希望,与他而言,只要走下去,会有未经生活过得新的生活。

    所以纵使鲁迅“深夜在旷野中嗷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他也应当为我们所接纳。因为正是他孤独的呐喊,才走出了一条本没有的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呐喊的孤独者:鲁迅阅读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li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