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爸爸说,爷爷年轻的时候就没有上过班,他们那个年代不上班简直不正常。但是爷爷做了生产队的小队长,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着别人工作。而我的奶奶更好,小时候就是家里的金枝玉叶,即使后来母亲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第二个妻子,一样没有动摇他在家里的地位。从小顺风顺水,和爷爷结了婚之后同样没有上班,而是在家里做饭带孩子。我爸爸更是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丝毫没有上进心。
我的二伯是个有文化的人,也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做什么活都敷衍,早早干完就为了多读书。他是一个人民教师,工作待遇在那个时候算是很好的。二伯母也是老师,两个人都是有文化有礼貌。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二伯选择停薪留职,办起了装订厂做书。我想了想,可能是跟他的工作有关系吧,他觉得教育正在兴起,肯定离不开读书,那么做书一定能挣钱。二伯从来都是低调做事低调做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很低调。那时候厂子怎么做起来的我并不清楚,因为年龄太小了,现在想起来,他们应该是吃了很多的苦吧。毕竟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能筹到钱置办工厂肯定不容易。
我的叔叔也是的有头脑的人,他只读了小学,但是他喜欢鼓捣拖拉机之类的生产工具。婶子是个雷厉风行的女汉子。不管做什么都是风风火火的。叔叔和二伯几乎同一时间开的厂子,但是一直不温不火。他喜欢和出版社的领导应酬,喜欢和市领导各阶层的人称兄道弟。在他的眼里,交际最重要,所有人都是他的人脉。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行为举止十分高调。但是后来厂子着了把火,他的事业一落千丈。后来不知道他怎么想的,跟别人去打井,跟银行借了不少钱。最后赔的血本无归。现在终于安定下来,不再折腾了,每天在家带带孙子。二伯有多余的活儿就分给他一点,反正能养活厂子里的人,并且有些富余。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完全不一样的人,明明是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同样的环境。应该跟人的品性有关系吧。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然后你的人生轨迹就会随之改变。所以说造就一个人,环境、家庭、出身都是影响因素,同样重要的因素还有人心。
三字经上说“昔孟母择邻处”,可能有的人会受环境的影响,只要在好的环境里就会养成好的习惯,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有很多人,他们并不受环境的影响,逆境成才。同样有的人生活优越,却不思进取。
在我看来,读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喜欢读书的人往往都品性好,识礼仪。因为读书能使人明理,知晓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这样的人肯定不想做坏事。当然,没有文化的人也同样可以知理明事,不能够一概而论。
读书可以作为走向成功的一块垫脚石,多读书肯定会让人进步更快,百利而无一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