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们的学习旅程,如果说第一季认识自己像山间探洞、第二季发展自己像原野徒步的话,第三季,就到了攀岩溜索的时刻。这些岩壁,包括你面临的挑战、人性本身的局限以及你之前以为自己跨不过去的坎。
一个初一的女孩,被家长带来咨询。家长说,孩子很奇怪,从小到大没有一个朋友,上课也从不主动发言,还常常走神、不知道在想什么。老师每次找她谈话,她总是把头扭到一边,一声不吭,老师很生气,告诉家长:她再不改正、就不管她了。家长很着急,但不管怎么训斥,她就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家长说这些的时候,我仔细观察孩子,13岁的女孩,身高大约170,但却低头驮背,从不抬眼看人。我请家长先出去,单独问她:“林老师觉得你的身材真好,班里面像你这么高的同学还有吗?”她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嘟囔了一句:“就我一个。”我又问:“同学们怎么看你的身高呢?她们会不会很羡慕?”她的肩膀一耸,背驼的更厉害了,又嘟囔了一句:“才怪!”
你能猜到女孩问题的原因吗?答案是:自卑。在别人看来是优势的身高,却成了女孩成长中的最大困扰,因为身高让她看起来和同龄人总是不一样,而大人们则总是不她当作孩子看待。驼背是潜意识里对长高的抗拒和恐惧;孤立自己,则是为了避免被同学们嘲笑“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个苦恼,她跟谁都无法诉说,因为谁都不相信,要么认为她在故意显摆、要么一句“我要是你、高兴还来不及呢”就把她挡了回来。
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到大,有没有过同样让你自卑、却很少有人知道的事情或经历呢?有没有当时让你抬不起头、长大后才知道其实那是别人想要而没有的特点呢?
其实,生而为人,人人都有自卑的时候。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童年就一直生活在自卑之中。他有很多兄弟姐妹,自己排行老三,自小体弱多病,没办法像别的小朋友那样蹦跳自如,他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后来的两次车祸和目睹弟弟死亡,更是雪上加霜。不过,幸运的是,也正是这些早年的经历,让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这才有了他后来在心理学领域里的卓越成就。
对每个人来说,是被自卑感打败、一辈子活得抬不起头,还是借着那些让我们自卑的事情、在生命中勇敢地攀岩溜索、探寻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取决于那些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就像那个驼背女孩,当父母理解了她的苦恼、把责怪变成支持之后,他们最终一起想出了超越自卑的办法——与其用驼背来抗拒与众不同的身高,不如挺直了腰杆学习模特表演,把身高看作自己的优势资源,让自己顺势而为。当把“缺陷”看成亮点,整个人就真的亮了起来。
每个人的自卑点各不相同,里面又藏着每个人各不相同的看法。阿德勒把我们对于事件的看法叫做“主观知觉”,是指人对过去事件的解释,而这种对过去事件的诠释,又会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现在。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他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我们感知到的外部世界,本质上,只是世界投映在我们心中的主观映像,只有在这种主观映像与外部世界产生了冲突,并且这种冲突的信息也到达了我们的内在,我们才会修正内心的主观看法。
举例来说,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地上有一条蛇,这个人吓得大叫起来,而在他的对面,另一个人对他的尖叫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地上只是一节绳子。事实上,不管真的是一条蛇,还是只是一条绳子,只要那个人主观地认为那是一条蛇,对这个人来说,意义都是一样的,都会令他感到害怕。当对面的那个人把绳子捡起来,让他看清了那只是绳子之后,他才会更新自己的认识,从害怕的情绪中走出来。
因此,阿德勒说, “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
那么,面对同一个世界、一件事或一个人,我们各不相同的主观知觉又从哪里来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