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

作者: 杨令宗 | 来源:发表于2023-12-27 19:48 被阅读0次

  锦衣卫是明朝皇帝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而创造的一种特殊资产。由于历代皇帝,对这笔资产的打理方式不同,导致这笔资产产生的“专制收益”、耗费的“专制成本”也是不一样的。通过这种思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中国古代专制权力向顶峰爬升的过程中,除了国家公权力系统,在权力的灰色地带,明朝皇帝是怎么强化统治的。

为什么明朝会出现锦衣卫这种“专制资产”?这种资产在明朝不同皇帝手里是被怎么被打理的,会产生什么不同的“专制收益”?这项“专制资产”又让明朝耗费了什么“专制成本”?

为什么在明朝会出现锦衣卫这种“专制资产”呢?

根本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明朝皇帝设立锦衣卫,是为了强化自己的专制统治。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锦衣卫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它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且,在锦衣卫设立之初,它干的可不是大家印象中那些刀口舔血的活儿。它的出现,要提到一件乍听没多大关系的事情,礼仪制度。

让我们回到明朝正式建立的四年前,1364年。这时的朱元璋还是众多争霸者之一。几年前,他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到1364年,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感觉时机逐渐成熟,于是走出了成为皇帝的第一步,称王。当时,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今天的江苏、浙江、江西一带,地理范围属于古代的吴国,所以,朱元璋被手下拥立为“吴王”。

这个时候,正是各方争霸角逐的关键阶段,但朱元璋称王不久,却提出,要建立一套严明的礼仪制度。这个节骨眼上,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心思花在礼仪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呢?

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朱元璋认为,要想取得争霸战争的最后成功,除了拳头要硬,旗号也要正当。这样才能把自己的队伍和其他起义者区别开。朱元璋打的旗号,是要把蒙古人赶回北方,把汉人的地盘夺回来,重建华夏秩序。什么最能代表汉人,当然是汉人的礼仪文化。所以,通过建立礼仪制度这个办法,朱元璋想在道义方面占据高地,为自己的军事行动赋予更强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同时,吸引更多人投诚,继续壮大队伍。

除了名头上的东西,朱元璋也认识到,“礼仪”有很多实用的功能。在中国古代,礼仪就意味着秩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代表着稳定和有序。我们可能觉得朱元璋是个大老粗,出身贫苦人家,给地主放过牛,还在寺庙当过和尚,当皇帝后也是非常野蛮。但朱元璋对于礼仪的实用功能看得很清。在一次退朝后,他跟左相国徐达说:元朝为什么会天下大乱?就因为纪纲不立,主弱臣强,法度不行,人心涣散。所以,朱元璋就提出“正纪纲”“立礼法”“定名分”“明号令”,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官僚队伍和军事队伍,来巩固、扩大自己的事业。

礼仪制度除了能重建社会秩序,朱元璋还看到了更深刻的利害关系。前面说了,朱元璋是被手下拥戴为王的。打天下的时候,大家是兄弟,但建立王朝之后,双方的关系就得发生变化了。他们成为君臣,有了上下之分。这个问题从朱元璋称王开始,就一直困扰着他。比如有的人会居功自傲,不在乎君臣的尊卑关系,还有人会觉得自己获得的职位与自己做出的贡献不相匹配,对朱元璋的分配不太满意。我们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也很苦恼、很焦虑。所以,朱元璋提出,要效仿五代十国的周世宗,在艰苦的创业期,仍然努力重修古礼,恢复汉人传统。借这个机会,朱元璋迫使臣子们接受并尊重自己的地位。

既然这件事情这么重要、这么紧迫,那必须要有专门团队负责,锦衣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不过,锦衣卫的这个名字的出现还要到十多年之后。朱元璋首先设立的,有两个机构,一个叫拱卫司,一个叫仪鸾司。它们就是锦衣卫的前身。

先说拱卫司。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能是陈设仪仗,也就是负责国家大型活动的各项相关事务,比如悬挂旗帜、摆设礼器,提醒皇帝和百官穿什么礼服,使用什么礼仪,很像是现在庆典公司做的那些事情。1368年,朱元璋已经掌握了半壁江山,夺取天下,胜利在望。所以,他在南京的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登基为帝。这个重要的仪式,就是主要由拱卫司操持的。

锦衣卫还有一个前身,叫仪鸾司。这个组织设立稍晚一点,它的职能偏向于安保工作。比如,朱元璋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的时候,仪鸾司官员就分立两侧。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也会跟随左右。因为这是一群为皇帝贴身服务的人,所以招募比较严。文献记载,仪鸾司官员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叫“天武将军”。他们的选拔标准包括:身材高大、长相精干、没有体臭、勇敢而且有武功,底子干净,没有犯罪记录等等。

但是你想,皇帝出行其实不只需要安保,也需要仪仗;举行庆典的时候,不只需要仪仗,也得配置安保。所以,慢慢得,拱卫司和仪鸾司这两个部门就融合成一个组织,锦衣卫就诞生了。这样说来,锦衣卫天然扮演两种角色,保安队和仪仗队。在平时,锦衣卫的工作还包括驯养皇帝出行时所需的大象、御马等。

正因为锦衣卫和皇家威仪、皇帝安全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挂钩,所以锦衣卫的地位和待遇,也是其他部门不能比的。

就拿锦衣卫的衣着配饰来说,“锦衣”二字就能看出他们的衣着华丽。还有不得不提的两样东西:飞鱼服和绣春刀。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这两样东西是锦衣卫的标配。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锦衣卫成员都能拥有飞鱼服和绣春刀。这两样东西象征着皇家的荣耀,是需要赏赐的,穿戴、佩戴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根据史料记载,只有重大活动,像是皇帝祭祀和出行时,飞鱼服和绣春刀才会出现。电影里锦衣卫穿着飞鱼服、提着绣春刀出去砍人,是不现实的。

锦衣卫的特殊地位,不仅体现在衣着配饰上,也体现在待遇上。比如,明成祖时期锦衣卫将军每月可以领取“禄米”,也就是那种用作俸禄的粟米100升,其他编制中类似等级的军士每月只有60升。还有,锦衣卫晋升机会也更多。比如,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一次性就提拔了128位锦衣卫将军。其他的臣子很疑惑,明仁宗解释,这些人为我们朱家效力,时间长的三四十年,短的也不下二十年,头发都白了,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做皇帝要讲人情啊。

从这儿,我们就能看到锦衣卫与皇帝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们在明朝权力系统注定不一样。但如果说花那么大力气养这么一大帮人,只是干着仪仗、保安工作,未免也太浪费了。我们知道,锦衣卫后来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多。那锦衣卫是如何转型的?

老朱家历代皇帝握着锦衣卫这笔巨额“专制资产”,他们会做哪些投资,能拿到什么收益?

当皇帝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当然是坐稳皇位。只有皇位稳固,才有机会谈别的。所以,明朝皇帝拿锦衣卫做的第一项投资,就是监督群臣,也就是让锦衣卫扮演起“特务”的角色。

话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不仅没有坐享洪福,反而越来越焦虑。他在想,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那些人会不会也想当皇帝?退一步说,就算我在位期间,他们不敢耍什么花招,等我的子孙即位后,这些功臣们会不会仗着自己位高权重,萌生谋逆之心呢?就算一切都好,没人敢觊觎皇位,那大臣们会不会动坏心思,相互勾结、中饱私囊、贪污受贿呢?

朱元璋想来想去,觉得国家官僚系统里的人都靠不住,还是得靠自己的私人班子来监督大臣。于是,锦衣卫就派上用场了。

锦衣卫涉足司法领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有一件事情很关键。朱元璋身边有一个官员,叫胡惟庸,他很有才干。早年,胡惟庸曾经在太常寺任职,太常寺这个部门的职责是“掌祭祀礼乐之事”,也就是说,在前些年确立礼乐制度的事情上,胡惟庸贡献过自己的力量。再加上胡惟庸很会办事,久而久之深得朱元璋的欢心。胡惟庸的官也越做越大,甚至成为宰相。

只可惜随着胡惟庸权力上升,他变得不再谨慎。比如,有时遇到生杀予夺的大事,他不报告朱元璋自己就处理了。还有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只要是对自己不利的,胡惟庸就扣下不上报朱元璋。有的人为了加官晋爵,纷纷讨好胡惟庸。一次,人们发现胡惟庸老家的井里,突然生出石笋,也就是一种石灰岩,人们就争相献媚,说这是祥瑞之兆。甚至,他们还说,胡惟庸家的祖坟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听了更加自负。朱元璋对这些事情也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在一直忍着,等找个机会好好收拾他。

终于,有一年,占城国进贡。占城国的大致位置相当于今天的越南中部。外国来朝,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但胡惟庸却没有报告朱元璋。按照古代礼制,这明显是僭越。这事很快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再加上,有人举报过胡惟庸暗通北方的蒙古、东边的倭国,也就是当时的日本。里里外外合计起来,胡惟庸的大限算是到了。

朱元璋大怒,从他称王开始,他就特别重视皇帝个人的权威,当初在创业期间忙着搞礼仪不就是为了这个。所以,他绝不能容忍臣子的僭越行为。而且胡惟庸早年在太常寺任职,他对礼乐制度的事情很清楚。既然这样的话,胡惟庸明知故犯,僭越礼制,就更不能被朱元璋容忍。借这个机会,朱元璋打算好好整肃一下官僚队伍。最终,因为胡惟庸的案件,前前后后有三万多人被株连。

胡惟庸案和其他的案件有很大不同。明朝以前,比较完善的司法系统已经形成,皇帝的确可以干涉案件审理,但会面临官员的阻力,说皇帝您做了不该操心的事情。在明朝的时候,也有“三法司”,也就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对于大的案件,这三个机构要相互配合,刑部负责审理,都察院负责纠正,大理寺负责驳回,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但胡惟庸案,朱元璋完全跳过三法司,亲自操刀处理。

通过胡惟庸案,朱元璋不仅打击了功臣系统,而且借机调整了国家权力机关。比如废除宰相制度。要知道,宰相职务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胡惟庸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另外,以后明朝皇帝也能更加明目张胆地干涉国家司法事务。比如,有一种叫诏狱的特殊机构,在明朝很活跃。诏狱,字面意思就是皇帝亲自下诏定罪的案件,涉案的都是高级官员。

既然是皇帝亲自过问督办,那具体的事情谁来做呢?当然就是锦衣卫。由于他们有皇帝撑腰,三法司无权过问,所以他们审判官员的时候,那叫一个狠。诏狱有一个别名叫“天牢”。“天牢”不仅意味着这是上层人士才有资格进的监牢,也意味着,只要进去就会升天,很难活着出来。史料记载,诏狱的刑法极其残酷,比如上夹棍、剥皮、断脊、刺心等等,想想就让人冷汗直流。

就这样,锦衣卫这个仪仗兼保安队,慢慢地也提供起监视、调查、抓捕、审讯、行刑一条龙服务。他们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权力迅速膨胀,通过捕风捉影、侦查告发,帮皇帝清洗了一大批权臣,逐渐消除了朱元璋的许多后顾之忧。

皇位稳固了,皇帝不必过分担心大臣谋权篡位,那锦衣卫还能干点什么呢?前面说了,明朝皇帝总是信不过政府系统,觉得有些官员消极怠政,有的官员中饱私囊。所以,皇帝们经常派自己的私家班底锦衣卫插手各种政府事务,这正是锦衣卫带给明朝皇帝的第二项收益。

比如,在第五任皇帝明宣宗时期,锦衣卫就干起了类似于警察的工作,抓捕盗贼。一年,大运河封冻,从南方来的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只能走陆路。明宣宗担心他们被强盗抢劫,就把身手不错的锦衣卫派去抓捕盗贼。还有官员建议,应该在强盗出没频繁的地方,每隔6里或10里,设置锦衣卫的办事点。后来,锦衣卫不仅在京城附近抓捕盗贼,业务区域还扩展到四川、湖广、江西一带。

除了监视群臣和抓捕盗贼,锦衣卫甚至还参与外交事务。比如朱元璋统治后期,锦衣卫就招待过西北方来的进贡者。一次,辽东地区俘虏了一名朝鲜间谍,押送到京城后,朱元璋也交给锦衣卫处理。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北方是蒙古人。元朝灭亡、蒙古人退回北方不久就分裂了,其中有一支很强大,叫瓦剌。明朝最重要的外交对象,就是瓦剌。由于锦衣卫中不少人是掌握多门外语的外族人,所以,锦衣卫在外交事务上就显得很活跃。比如,在明朝在第六位皇帝明英宗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来,出使瓦剌的锦衣卫把明英宗的口信带回国,说国家不能一日无君,皇位要由他的弟弟来接掌。

你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个人工具,他们的权力不是政府系统赋予的,而是皇帝特许的。他们作为皇权的触手,伸到国家权力系统的各个角落。我们在看到锦衣卫飞扬跋扈的时候,不要忘记,它的背后,其实是皇权的不断膨胀。

前面说了,锦衣卫是皇帝的私家班底。这样的话,锦衣卫不仅可以代表皇帝在台面上跟大臣掰手腕。背地里,锦衣卫还能作为“工具人”,满足皇帝的各种特殊需求。这是锦衣卫带给老朱家的第三项收益。

比如,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跟大臣关系不太好,锦衣卫就经常会扮演打手的角色,给大臣打板子。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是个财迷,据说,他让人在皇宫内刨了个大坑,然后把搜刮来的财富都放进去。这个时候,锦衣卫的第一要务是帮皇帝四处攫取财富。明朝第十位皇帝兴趣太广泛,比如喜欢豢养男童、养珍禽异兽、玩军事游戏,锦衣卫就得跟着皇帝搞角色扮演。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就是那个最后在煤山上吊死的崇祯皇帝,因为对朝臣充满猜忌与怨恨,锦衣卫成为他泄私愤的工具。

看起来,朱元璋留下的这笔资产,的确给老朱家带来很多便利。不过,既然是资产,有收益,那就必然有成本。

最直接的一项成本,是沉重的财政压力。

锦衣卫相当于是在国家正常的秘书、司法、军队系统外,皇帝又搞了一套私人班子。而且因为他们为皇帝直接服务,所以皇帝在他们身上花钱,就更不吝啬。朱元璋统治后期,锦衣卫的规模迅速壮大,比如,在洪武二十四年,锦衣卫增加了驯象、屯田、马军左、马军右4个千户所。听名字你就知道,他们主要负责给皇帝养马、养大象这些。在明朝,一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多人。增加4个千户所,会给财政增添明显的压力。发展到后来,这种情况更加严重,锦衣卫至少下辖17所,也就是接近两万人。而成为锦衣卫成员,他们的田赋可能会减半,这相当于吃饭的人多了,交粮的人少了,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

除了日常俸禄,按照习惯,锦衣卫只要立下微末的功劳,比如抓了两个盗贼,看在皇帝的面子上,也得给赏赐。每到这个时候,负责管钱的户部官员心里都在滴血。如果遇到大型工程动工,情况更严重。当红锦衣卫高官一般都会奉旨督造,这时,他们不仅可以利用机会向户部索要更多银子,还能收取巨额贿赂,而且在工程完工之日,他们往往还会加官晋爵。

由于锦衣卫是个肥差,很多权贵人家,甚至皇亲国戚都想挤进去,分享权力和财富,这就给官僚系统造成很大干扰。这是锦衣卫带来的第二个专制成本。

在任的锦衣卫官员会提拔自己看好的下级,或者把自己的亲属拉入锦衣卫系统。前面说过,锦衣卫官员的选拔是很严格的。但是,因为有这层原因,兵部在选人的时候,迫于锦衣卫官员的压力,不得不降低考核标准。到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的时候,锦衣卫甚至一度取消五年一次的军政考选。其结果是,锦衣卫系统和官僚系统进一步混乱。

而且,锦衣卫还会成为,皇亲国戚、勋臣子弟的养护所。靠着父辈在锦衣卫当差的功绩,这些人会在锦衣卫系统里混个编制。后来,皇帝也把锦衣卫的一些职务,作为一种赏赐,通过这种利益共享的方式来稳定朝纲。

有了好吃好喝好前途,锦衣卫就一定会听话皇帝的话吗?

这就要说到锦衣卫给明朝带来的第三项专制成本,加重了皇帝的管理负担,加剧了国家的权力斗争。

明成祖朱棣很喜欢一位锦衣卫官员,他叫纪纲。每当遇到比较敏感又有油水的案子,都交给纪纲处理。只不过,纪纲越来越骄横。一次,一名宦官激怒了朱棣,皇上下令用“弃市”的刑罚处死他,也就是在大众集聚的闹市,执行死刑。纪纲这时动了坏心思。他先把这位宦官邀请到自己家,用酒肉招待他,告诉他,只要把钱都交出来,就一定会请求皇上赦免他的罪行。等他把这位宦官的钱财榨干了,纪纲就挑个日子在街市上把他处死。而在此之前,处死这位宦官的报告早就呈给了皇上了。纪纲还曾经伪造诏书,勒索过食盐、牛车,甚至官府的船舶。后来,他竟然收藏龙袍、王冠,在家里要求别人称呼自己万岁。甚至,他还养了很多亡命之徒,囤积了许多刀甲弓弩。只不过,他再怎么算计也算计不过造反起家的朱棣。没等纪纲起事,朱棣就把他铲除了。

虽然朱棣的生命没有受到伤害,但这件事情让朱棣对锦衣卫也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要想皇位稳固,他必须要想个办法,让锦衣卫能为自己所用,又不会背叛自己。怎么办呢?他打算找到一些可以信赖的代理人,帮自己盯着锦衣卫。你肯定想到了,这就是离皇帝最近的那群人,宦官。其实,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他就很擅长使用宦官,在建文帝身边安插人手,刺探情况。东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设立的。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感觉东厂的权力更大,无比威风的锦衣卫竟然在宦官面前哆哆嗦嗦的。这就是因为,东厂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监督、制衡锦衣卫的。

锦衣卫是皇帝培植起来的,皇帝都会对他们不信任,那我们试着想一下,是不是有朝一日,皇帝连东厂也会不信任呢?

确实是这样。遇到这种情况,后代皇帝就如法炮制,再培植一股势力。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就设立了西厂,让他宠信的宦官监视东厂、锦衣卫以及百官。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又设立了一个内行厂,侦缉范围更大,除了监视锦衣卫、东厂和西厂,还监视普通的臣民。

你看,在追求集权的驱动下,明朝的国家肌体变得越来越臃肿、病态。对于国家系统来说,锦衣卫本来就是个肿瘤,不属于的正常躯体,而宦官的加入无异于增生了新的肿瘤。锦衣卫、宦官和各个派系的大臣纠缠在一起,给明朝统治造成巨大的专制成本,加剧了明朝灭亡。

明朝是被李自成灭掉的,很多士大夫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这当然是士大夫在努力撇清自己的责任,但这句话不断被人引用,我们也能感受到作为皇帝的权力工具,锦衣卫和宦官群体,给老朱家带来多大的专制成本。

最后,我们来算一笔账,如果锦衣卫是一皇帝的专制资产,那这笔资产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哪个更大?

由于这笔资产是皇帝的私产,所以收益和成本问题,会受到皇帝个人价值判断和统治能力的直接影响。明朝前期的明太祖和明成祖是明朝的奠基人,他们的能力很强,在当时,国家的稳定存续也是皇帝的第一要务。所以,锦衣卫在他们手里,能较好地发挥稳定统治秩序、巩固皇权的作用。但老朱家的天下坐久了,锦衣卫就慢慢成为皇帝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同时,皇帝为了巩固权力,启用了宦官群体,用来对冲锦衣卫带来的不确定性。但这却加重了明朝王室的负担,扰乱了政治秩序,加剧了明朝的衰落。到这个时候,专制成本已经超出了专制收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衣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xd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