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知识付费已经进入到下半场了,聊聊我对知识付费用户的一些观察。
一.我对知识付费的观察
首先,虽然知识的普及门槛变得很低,知识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获得入门级信息的效率(这也是之前知识付费成为风口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市场已经被各种知识付费产品教育过,一线城市年轻人的付费意愿逐渐冷静,用户对知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碎片化、零散的知识很难让用户付费。
换言之,真正值得付费的是知识服务而非知识本身。如何对知识做再加工,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命题。
我觉得有这几个吧。一个是提高信息密度,去掉冗余的部分和客套话,这是很多讲师主导的音频类产品最容易犯的大忌。
所以我一直在使用并看好【得到】,【得到】在知识体系性和信息密度上做得非常好。强烈推荐大家看他们的品控手册。另一个是提升知识的体系性和深度。这个其实也是品控的问题,有点像得到和知乎live的区别,PGC会比UGC更容易做品控。
其次,我认为知识付费领域在细分市场还有机会。举个例子,现在很多知识付费用户都focus在一线城市白领。女性、学生乃至下沉到二三线城市用户对知识服务的需求差别非常大。
我举一个儿童英语产品吧。比如同样是一个品类,vipkid更偏向一线城市家长,宝玩更偏向三四线城市用户。这其实是基于不同群体对英语培训的不同需求来看的。一线城市家长自己大多是传统应试英语培养起来的,非常看重native speaker,重视孩子的发音标准。三四线城市家庭则更看重性价比,之前我们了解过,很多三四线家长觉得宝宝说几个英文单词,就是很好的学习反馈。
比如说,经济学是一门学科,是知识。你可以选择在书店买一本教材啃,也可以选择线上的经济学产品。但很明显两者的效率是不同的。如果线上的知识服务产品能把知识拆解得很细,让用户的学习效果更好,高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这种服务就是提升了用户的学习效率,是有价值的~
就像罗胖对得到的定位一直是知识服务商。很多人在争论知识付费的最优形态究竟是出版、教育还是媒体,或者知识付费要下沉、垂直还是做腰部内容。但我认为这不会只有一种解法,重要的还是要明确目标群体。
毕竟这个市场太大了,从小角度切入会更容易。如果大家对知识付费感兴趣,可以考虑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人群的垂直平台,避免和大流量平台的直接竞争,也可能在自己的领域独辟蹊径。
二.拥挤赛道下的空隙?
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了解到,但是现在却没有的?
1、能帮助更好理解我国政策的知识
2、有关生活中各种能力的科学且系统化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健身、厨艺、服饰搭配等等
3、针对退休后中老年人的付费音频平台
知识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订阅专栏(喜马拉雅FM、得到),另一种是问答社区(分答、知乎Live)。前者确保用户有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学习日程,知识系统性更强,品控更容易,能帮助用户形成特定领域知识的积累和沉淀。而问答社区是针对某个问题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一问一答的模式实现了知识供求双方的互动。但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就会结束对话,用后即走,我个人认为在用户粘性上会略逊一筹
在育儿知识上,育学园在知识整理上做得很不错。但育儿知识有个问题,就是没有标准答案,不同育儿方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比较看好两种模式,一种是高度PGC,提供的内容非常权威专业。另一种是社群模式,就是很多妈妈其实浏览信息并不是找解法,就是看其他妈妈有没有类似问题,要是有类似问题,心里就踏实了
PGC和UGC模式最开始是传媒行业的名词,微博、朋友圈是UGC,纸媒、公众号更偏PGC。知识的生产方式不同,导致内容类别、质量都有很大的区别。在知识服务领域,PGC在知识品质、体系性上来说好很多。劣势在于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内容相对的垂直使其不能尽可能多地网罗多元的用户,发展容易进入用户规模无法突破的瓶颈期。另外,这类产品多为从上至下的知识传授,还需要更多的交互设计和激励渠道。UGC的优势体现为即时性,用户获取知识所需支付的费用相对较低,付费用户的参与度较高(如分答用户可获得别人偷听费用的一半);负责提供知识产品的用户与参与者的互动性同样较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