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苍鹰带蛤蟆进入“探索童年”的治疗环节,在这一章节中,许多句子深深地触动着我。
蛤蟆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有一种巨大的悲伤涌上心头。这种悲伤来自于童年的被忽视,因为旧照片里,很难找到他的影子;这种悲伤来自于严苛的父亲,总是批评他,责备他,从而让他觉得自己永远是错的,作为适应性儿童的本能,蛤蟆不得不顺应父亲的意愿,不得不取悦他们,而忘记了真正的自己;这种悲伤来自于过度的依赖父母,而自己却变成了永远没有真正长大的成人。
读到这里,我问儿子:“你觉得你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他的自我意识太强烈。”我补充说:“那就是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对吗?”他点点头。
我继续给他读书中的句子———父亲总是找到些什么来指责我…… 还没等我读完,儿子就回应了:“这是在说我爸吗?……”
省略号里的话就不说了,因为在这里,我并没有要吐槽孩子他爸的意思。
反观一下我们的现实,咱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父亲们是不是都容易这样高高在上,神圣而不可侵犯呢?
想起了我的父亲。
兄妹四人中,我是最得父亲宠爱的,小的时候经常坐在他的膝上撒娇。可是,如果现在让我回忆其他三姐弟与父亲融洽相处的画面,却很难搜寻到。
现在想想,我之所以能在四姐弟中走出来,或许也得益于童年父爱的滋养,而其他三人,中规中矩的人生,不知是否与父爱的缺失有关呢?
写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一件事。
记得那一年正值秋收大忙,一家人忙里忙外往屋顶上运粮食。在房上的姐姐一不小心把大绳扔下来,不巧就砸在了我的头上。父亲一边搂着我的头,紧张地细细观察,一边厉声呵斥姐姐。那呵斥的声音,我到现在都能记得,我想当时姐姐的心里肯定也很难过,面对父亲的厉声呵斥,不是她的心里难受程度得增加多少倍?
姐姐作为家中的长女,处处忍让,却处处不落好。直到现在仍是一个“干在前,吃在后,但还总是得罪人的老好人。”
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蛤蟆开始意识到这个列表描述的不仅是他的过去,也是他的现在。他明白了,他在过去学会的事情,和他现在的行为出奇的相似。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童年。
童年的底色,就是人生的底色。童年的经历,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愿我们都能够在自己的童年里,省察现在的不足,并学会与这些不足化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卑后的超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