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遇见《见素》

遇见《见素》

作者: 禾静一 | 来源:发表于2016-11-18 20:12 被阅读79次
    遇见《见素》遇见素心如简的执念

    许是生在九月的缘故,对九月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执恋。因着这份执恋,对九月便多了一份期许,比如一场别开生面的相遇。抱着这份期许,我走在以九月为底色的沙滩上,就这样遇见了《见素》。

    书上说,爱书的女孩灵魂里总是携带着一份清寂的孤独,这孤独因书而生,因书而逝。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从我身上发现这份“清寂的孤独”,我只知道我爱书,我成长中所有的欢笑喜悦因着书,才有了爱的味道。书也知道我爱他,所以在生活的湖泊中,他总会带给我一个又一个让我为之惊喜的涟漪。《见素》是他带给我众多涟漪中,最为温暖的相遇。

    第一次遇见它,封面是灰白山水画的底色,中间竖行蓝色字体,清秀的写着二字“见素”,左下方靠近书脊的位置,是整本书的点题之笔,“素心如简/是人生中的底色/返璞归真/才会印心清嘉”。光看这外表,素色中不乏禅意的模样,就足以让一双行走于闹市的眼睛,找回那份最契合心灵的宁静。我将它仔细的捧在手中,我听见心中的那个自己,轻声对我说:“《见素》是这个九月赐予你最别开生面的一次相遇。”她似一个从远山秀水间走来的姑娘,一袭素白的纱衣,洋溢着如清风般的素净淡远,使我忍不住,想揭开她素白的面纱,想看看这般脱俗的女子,模样中究竟蕴藏着怎样脱俗的故事。

    都说文如其人。文字的冷暖悲喜与作者的成长心境是分不开的。给予《见素》生命,使其诞生于读者眼中的是一位叫吧啦的女孩。她出生于灵气袭人的湘西古镇,痴迷于散发大自然气息的传统服饰。《见素》是她向世界呈现的她的成长。翻开《见素》一个穿着民族风长裙,戴着藏银或木质的民族情配饰,背着绣花背包,捧着一本穿着蓝布印花书衣的女孩,携着湘西的灵气和阳光般的微笑,笑语吟吟的向你走来。她用她的文字之线将“万物有灵且美”、“散淡如珠”、“流光里的记忆”、“柔软的存在”、“情深似海”五颗深情的“珠子”清新别致的串了起来,构成了《见素》的血肉骨架,而她自己则是整本书的灵魂。

    她写女人的“老”与“年轻”,“有些女人老了,如一块揉皱的棉麻布一般,邋遢且颓靡,透着自暴自弃的丧气。而有些女人过了大半生后却依旧如大红花布的锦缎一般,风韵犹存,有着一种气定神闲的美。这种美,甚至比年轻的时候来得更丰腴更耐人寻味……这样的女人,活得已经没有了年龄,走到哪儿,都会是一道迷人的风景。”透过衣物的质感与韵味,剥离出女人之美的内核,这样的“剥离”若不是一颗对美有着极其敏感与独特见地的心灵,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她写“万物有灵且美”,清晨的露水、路边的野花、银质的耳环、月色等都能在她笔下生出万千的柔情与美意。“生活如同一块棉麻布,带着世俗、奔波、压抑、疲倦,但是它内里的底子是精致的,好似一块锦缎,上面绣着喜悦、平和、丰厚、明朗。世人大多迫于生计,过着流俗的日子,心中无依傍。我们应撕开生活外层的布,去欣赏一朵花的盛开,一束阳光的倾泻,一湖秋水的静谧。”心中若不是充满着对生活的爱,又怎会发现生活中这些细枝末节的美丽了。

    这是一个在书香的滋养中长大的女孩。《见素》中多处提到她父亲的几千藏书及其对书的挚爱。沾着湘西的灵气,有书香的滋养,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养成了她亲和温婉的性情。我想正是这样的性情加上对梦想执着的追求,才是吧啦这个名字被万千人喜欢的缘由吧!透过《见素》你会看见,那个心中种着向日葵的姑娘,朝着她阳光的方向,一路用她的画笔与文字披荆斩棘,走出湘西,走向广阔世界,以她独有的力量温暖更多追梦者的模样。

    在这个九月的午后,初秋的阳光穿过自习室大大的百叶窗,洒向每一个沐浴在书香中的青春面孔。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见素》以从未有过的专注与速度将之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回味书中的每一个故事,《见素》素白面纱下的姑娘的形象已在我眼眸渐渐明朗,这形象不是写作者的灵魂又会是谁了。

    在“璧人成双”中吧啦写她与素玉的相见时说:“我们只在网上结识不过十几天,但同类人,总是有冥冥中的缘分牵引。”我想也是这种“冥冥中的缘分的牵引”,我才和《见素》遇见的吧!不管这其中的故事对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就是同类者的呼唤与鼓励。

    九月,遇见《见素》遇见素心如简的执念。


    你好!若是同类人,不妨点个喜欢或留个言,让我们有生之年,以文会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见《见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js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