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寻路寻梦,都一直在路上

寻路寻梦,都一直在路上

作者: 追逐晨风 | 来源:发表于2017-11-21 21:41 被阅读61次

    如果你觉得你很了解中国人,你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北方人,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南方人,你对你及其周围的生活方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那你该读一读这本书《寻路中国》,读完之后,你发现你原来并不了解自己,你我都在了解自己的路上。

    《寻路中国》由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一个老外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了2001至2008年中国长城沿线北方农村,北京附近三岔村农民,南方丽水市工厂的普通人的生活。

    最让我震撼的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别。原本以为南北方的差距主要是由地域环境造就的,可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了最根本的差距是环境所形成的人的思维方式的差距。

    同样是农民,同样因为贫穷,北方的女孩可能十四五岁辍学回家帮爸妈一起务农,等大一些再去县城打工,男孩可能也就是在县城混几年再打工或做点小买卖。而南方的女孩十四五岁就会想法混进工厂,等积累几年经验和资金就自己当老板开厂,就如海斯勒在文中提到的安徽陶氏姐妹,十四五岁就能凭自己实力在工厂找到活,尽管还没到工作的法定年龄,他们不怕吃苦,同样也不害怕陌生的环境,他们认为只有靠自己才能改变人生。还有像罗师傅那样的男人们,尽管读书少,但在工厂里学习用心,脑子灵活,能学到技术,他们从来没想依靠政府为自己解决什么问题,而是靠自己改变生活。只是他们有时对老板有些狡猾,对家也少了该有的那份眷恋。他们把机遇看得高于一切,他们要脱离贫穷的苦海,一直像前冲,来不及停下脚步思考。

    而北方的父母一向护着孩子,害怕孩子出去吃苦受累,宁愿在家吃忍受贫穷。海斯勒在文中也说到,北方的农民很隐忍,他们对政府的一些行为勾当很是不满,但是只能忍受,因为他们的生活还得依赖政府。我出生在陕北,这边即使到现在还仍有“女儿不外嫁”的传统,总觉得孩子在父母身边能有个照应。就算大学毕业了,一般也会回到家乡这边,等待当地政府安排工作或者依靠父母的关系找份工作。从小长在温室里的我们,早已失去了飞出去的胆量。这也使得我们对家有着很深的依恋,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便清贫,也很恋旧。

    改革总是摸着石头过河,国家的目标当然是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讲到的2020年我们国家就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确是日新月异的,可这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让我们有时都来不及思考,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都干了些什么。正如文中讲到,他们一边痛恨贪腐,一边又在利用一切关系为自己谋发展,就是这样那一条条中华香烟和茅台酒便在一个个官员间流通着。那些南方工业城镇的农民痛恨廉价的被政府占领土地,失去家园,可他们也同时乐于享受着拆迁补偿款,不再以土地为生。谁都痛恨环境污染,可他们还是跑去那到处是污染的工厂开发区去淘金。没有人愿意一生守着土地过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或许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改革的受害者,也是危害的制造者。

    在一个旁观者的描述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真实生活,让我们逐渐看清自己,让我们对那一直以来的习以为常的生活有所反思。我们不是无路可走,只是一直在寻路的路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路寻梦,都一直在路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mp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