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着重讲了吉林自然条件的恩赐,下册则着重介绍吉林历史的沧桑。两册专辑在内容上各具特色,可以说难舍任何一册。
离海最近的内陆省
从中国最大的沿海省,到离海最近的内陆省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不懂历史的我只能从卷首语中略知一二。这篇卷首语的角度很有意思——单主编不去按常理批判侵略者,而是从多个侧面来展现「穆拉维约夫是俄罗斯人的英雄」,俄罗斯人为他专门在彼得堡建造雕像,跨过万里高山、海洋运抵黑龙江,矗立在黑龙江边,还把它一度作为货币最大面值的封面人物。从这样的传奇中反衬了一个现象:吉林被剥夺成今天这么小,侵略者都觉得是奇迹。
单主编认为,吉林将海岸线损失殆尽,最终“望洋兴叹”,几乎是双方眼界对比下的必然。俄方对黑龙江以东海岸的战略眼界远高于中国的官员,而穆拉维约夫本人心中也有相当大的奋斗目标,这样大的目标,这样广的眼界,甚至遭到了俄国国内人的反对——认为影响税收,疲于应对中东的战事等。他最终成了俄国人的英雄,而当时的皇帝,却根本毫无价值观和国家领土的概念,没有海洋和河口的意义。这让穆拉维约夫赤手空拳地夺走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如今的吉林就时刻陷入了这种尴尬:作为重要的海产品集散中心却缺乏入海口。并且,最近的地方距离入海口只有二三公里。从地图上我找不到哪里是最近的地方,但是这个地图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会被从两边切掉入海口的吉林有多么尴尬。
这张照片更是有着冲击力。海洋几乎就近在眼前,一面是郁郁葱葱的中国,一面是几乎全是荒置的红土地的俄罗斯。然而,他们的前方有着广阔的世界,而我们的前方只有这样一座标志着红线的桥。这张图是我本刊里最喜欢的一张图。
大海是神奇的。陆地与海洋相接形成的那条线——海岸线,更是一条神奇的线。你拥有了其中的任何一段,哪怕只是短短的一段,它都会给你一个你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你就可以由此进入海洋,就可以在占地球表面70%的辽阔海洋中自由航行,就可以与沿海的世界上大约15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和贸易。
图们江水向东流,土字牌前路断头。登上哨所见沧海,旧事不堪再回首。
现在唏嘘也无济于事。好在通过当代政府的外交,借港出海的计划逐步被实现。本刊的后边通过珲春这一国际城市和枢纽,介绍了吉林远大的蓝海梦。这一段让人看得相当心潮澎湃——一个小小的边境城市,融合了多民族、多国家的文化,连接了世界的交通要道,给人带来贸易上无限的憧憬。
根据文章的数据,每年来珲春的俄罗斯游客超过30万人次,过新年的就有五千多人。珲春有相当多专门针对俄罗斯人的医疗服务,还有来就业的,有来做生意的,甚至还有来结婚的,热闹非凡,给这座小城染上了边境特有的色彩。这篇文章让我真的有点对这个城市感兴趣了。对东北的边境城市我本来就很有感情,而珲春又处在这样一个枢纽位置,就更让人刮目相看。
文中的标题页附了珲春的区位图。通过跨国高铁,建立新欧亚大陆桥。通过借港,走进日本海,进而走向世界,整一个区位中心的范儿,作为贸易和物流中心都是绝佳。据文章里说,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朝鲜和俄国港口的租用权,也开通了国内和国际航线。珲春作为海陆丝路的交汇点,其辐射的范围和创造的收益或远超我们的想象。
珲春借港出海给东北地区物流运输带来的变化星罗棋布的东北古城
我并不是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但这篇文章却让我津津有味。
巍峨的城池竟蜿蜒盘踞于山顶。看着山间散落的历史的碎片,真叫人叹为观止。
东北地区部落林立,前仆后继地轮流崛起。每个部落的兴起,都像一次汹涌的浪潮,冲刷着整片大地。除了争霸时的兵火破坏,也因民族习俗常有不同,胜出者往往会废弃前人基业,在空白处另起炉灶。这与中原文明基本以几大古都为中心、历代王朝先后叠加不同,呈现出一种平铺、散发、遍地开花的状态。
文中还介绍了丸都山城与国内城。它们相互依附,互相呼应,是世界建筑史上都罕见的都城布局。
建在平地上的都城,附近必定都有一个或者数个山城作为军事防卫,彼此依附呼应,危急时候还能互为都城,这也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山城—平原城的复合式城防体系。
尽管未能登上山城,但仅在山脚仰望,我就能从古城选址感受到高句丽人精妙的山地攻防技术。
读这一片的内容,心里只有“佩服”两个字。大片的示意图中,处处闪耀着古代人民智慧的火花。《中国国家地理》在这里恰到好处地配制了相当多的示意图,帮助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能饶有兴致地看完这一段文字。
只有在工具并不那么发达的古代,才能更加衬托出古人对特定的难题显示出独特的智慧。虽然话题扯得有点远了,但是铁路中的展线,公路中的隧道,以及这里山顶上的古城,无不是这种智慧的结晶。看这些内容的时候,我都会有「这种方法居然都想得到!」的惊叹。
正是因为工具的落后,先民们才常常以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一系列奇迹般的灿烂文明。这些文明才能闪耀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留给后人瞻仰。这就是遗址的魅力吧。
这篇文章虽然图比较多,质量也比较高,但是排版很乱,诸多要素混杂在一起,前四页的图可能配着后四页的文字,让人对内容没有什么整体感,这也是败笔之一。
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篇历史动态的文章,从中可以饶有兴致地感受一幅动态的图像和文化遗址相互作用,共同展现出地理与人的律动。此外,后几页中空旷、荒凉、凄远、寂静的,遗落在东北茫茫雪原上的古城的独特魅力,让人平生凭吊之情。
空中花园
长白山上的山地苔原,物种与北极十分接近,在火山遗迹、冰蚀谷地中形成了一道空中花园和北极飞地,为长白山铺上了五彩斑斓的地毯。长白山的植物和北极物种亲缘密切,加上景色丰富迷人,形成了国内极少见的极品苔原景观。
作者呼吁,苔原应该理解成「极地繁花矮灌丛」,这样更能凸显苔原的魅力。
这篇文章的印刷是相当精美的。除了上图这样垂直植被带的印刷,还有北极植物的介绍(我超喜欢北极花和仙女木),以及杜鹃植物的图例(如蓝莓和蔓越莓),自然也有着高山杜鹃盛放于火山谷的奇观风景,以及被文章称为「被魔法定身的呆萌雪妖」的岳桦林。在这里,赏图是一种享受。
文章的最后介绍了苔原上植物的顽强。在BBC纪录片中似乎也很常见这方面的描写。
繁花早已落尽,四周山风呼啸,让人站立不稳。我的手始终摩挲着那截细小断茎上的年轮。漫长的蛰伏与忍耐,为的是抓住短暂时机,尽情绽放生命。冷湿多风的环境中,这是苔原植物别无选择的生存之道。
瞬间凝固的沸腾水面——火山
说到长白山自然不得不说火山。很喜欢文章中的比喻:「在东北这片坚硬的大地上,瞬间凝固的沸腾的水面。」
文章所附的卫星图上看火山锥、火山峡谷以及火山泉水,都是一目了然。火山地貌中特征明显的垂直耸立的石柱让人称奇。而航拍图中遍布的小巧可爱的火山锥更是让人感到这一切都是非自然的。这是地层深处生发的力量,而感受到这份力量的正是吉林这个低调的省份。
长白山矿泉水
炫目清绿的橄榄玄武岩,与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异常细腻的质地和炫目多彩的金属光泽火山灰,和许许多多自然物质一道,共同作为了长白山矿泉水的天然独特的滤芯,形成了营养高、口感好、储量大、种类多的长白山矿泉水。
长白山矿泉的最大特色是天然低温自涌泉。泉水水温、化学成分与水量都不受季节影响,常年喷涌5~8℃的矿泉水。这恐怕与火山地貌也有关系吧。
文章用了结晶纹理和光谱分析等比较新鲜的方式展示了长白山矿泉水的特质。进而建议长白山区发扬矿泉文化,传达喝矿泉水的生活理念,才能让长白山矿泉水销量上升,知名度上升。
山珍
什么能吃,怎么吃,在自然提供的大量山珍的面前都是经验与学问。有一些看起来颜色鲜艳却没有毒,让外人退避三舍;有一些要是误食了之后会让人神经异常、狂笑不止、呕吐、抽搐、昏睡,甚至不省人事,这都是很可怕的。
长白山的森林就像一个巨大的家族,各种植物家族各有宗脉亲邻,关系盘根错节。外人看上去眼花缭乱,对于当地百姓来说,随手扯过一把就能说个头头是道。民间对于野菜辨认自有一套口口相传的秘诀,耳濡目染已再熟悉不过。
长白山野菜资源和种类丰富,随季节更替轮番登场,而且垂直分布还让单种植物的采摘期食用期延长,可以说只要勤往山上跑,饱腹是不愁的。在今天,“自然、绿色、生态、健康”更是成为了长白山野菜的金字招牌。长白山植物资源之丰富,就连生物、生态科学家也爱往这里跑。
当地怎么做菜也是很有一套窍门,例如蘑菇就有百十种炒法,是一道万能配菜。野果也很吸引人。书上列出了五颜六色的八种野果。可以说,长白山真是一座天然的“山珍资源宝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