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
1、关于读书的反思
上半年的读书总结拖了两个月,因为这段时间我自己也很困惑。有时候,我盯着整理出来的那一列书单,突然感觉读书这件事变得如此陌生。我重新开始困惑自己究竟为什么非要读书。
这种对阅读的疏离感大约产生于开始写公众号之后。
在之前,我经常遇到一种苦恼,我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有很多感想希望能找一个人倾诉交流,却苦于没有机会,而只能自己闷在心中,直至它自行消散;而现在,我开始遇到另一种苦恼,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
后来我终于意识到,这对真正的阅读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这样的一种困惑让我不得不再一次对自己的阅读进行反思:我为什么要读书?或者说,读书的人为什么要读书?
关于这个问题,在知乎社区或者某些读书类型的公众号,我们总能找到最全面的利害分析,功利答案,或者鸡汤故事。
他们会告诉你读书有一万种好处,你尤其应该读一些“无用之书”,它们能在无形之中帮助你提升沟通能力,提高情商,帮助你游刃有余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就可以通过各种论据,将“无用之书”变为大用。与此同时,读者仿佛也豁然开朗,收获了一种庄子“无用之用”的大智慧。
可是,这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功利的论调。
如果抱着这样的目的去读书,恐怕真的就南辕北辙了。你想从书本上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而你此时此地本身就真真切切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不是显得很荒谬吗?
就好像一个科学家待在全球最好的实验室里,他却不亲自去做实验,反而整天在那里查阅一些别人的论文,或者二手资料。
如果你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快地熟悉这个世界的规则,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更好,那其实没必要读太多的书。你应该尽快投入到这个真实的世界本身,真实的生活本身中去。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生活比读书能交给你更多更实用的东西。在那里你将获得所有你希望知道的一手资料。而在书本里,你所获得的只是一些过时的二手资料。
其实也不仅仅是书本,紧追热点的大V公众号,翻手为云覆手雨的例子还不够多吗?
最可怕的是,如果你的判断力不足,你将根本无法分辨那些二手资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失真的,以及那些作者,是出于怎样的目的来制造出这些二手资料。
2、在世俗的层面上,真正聪明的人没必要读书
《红楼梦》里,曹雪芹就曾借贾母之口吐槽那些关于“才子佳人”的书。
贾母说那些书全都是一些穷酸书生的意淫,他们或者妒忌或者羡慕,就编出这些穷酸书生和富家小姐的故事来。然而自己却又堵上了自己的嘴巴。
试想,那些书里佳人的父亲不是宰相就是尚书,这小姐肯定也是知书达理受了良好教育的,怎么可能会随便见了个清俊书生就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来?再者,像贾府这样的人家,一个小姐身边跟着好几个丫鬟呢,宰相尚书家里的小姐又怎么可能只有一个贴身丫鬟来作红娘呢?这显然都是胡编乱造的。
所以贾母把《西厢记》之类的书列为贾府的禁书,也不支持家里的小姐读太多书。还记得有一节吗,林妹妹脱口而出《西厢记》中的句子被宝钗发现,然后脸红求饶。
因为贾母凭着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已经能够判断出来,这些书是极不真实的,而且更进一步可以推测那些作者都是些什么人,他们的创作目的是什么。
所以真正大户人家的生活不是那些穷酸书生就能够写出来的,而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曹雪芹才能做到这点。
我在阅历尚浅时,也曾经看过一些关于理财的书或者文章。记得有一篇文章里,作者说过早买房就是过早给自己背上沉重的负债,那对年轻人来说是累赘,更是没出息没抱负的表现。
他说,其实你想要的并不是房子,而是房子所给你带来的安全感;他还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对家的观念太深重了,作为新一代你应该摆脱这种陈腐的观念。在行文之中作者还隐约传达着这样一种观念:房价就要跌了,再坚持坚持就能像捡白菜一样买到房子了。现在买房子,你是傻子吗,你是接盘侠吗?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真正的傻子或接盘侠不是买房的也不是不买房的,而是认认真真看那篇文章的人。你傻就傻在没思考什么人可能会写这篇文章就信了他的话,而你接的盘就是他收割的流量。
暂且抛开文章或者书本的主题不谈。作为一个畅销书作者,一个成熟的自媒体写手,一篇爆款文章的制造者,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分析他潜在受众所希望获得的信息是什么。他们的逻辑是,读者所看到的应该恰好正是读者潜意识里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不会盲目去相信那些书或者文章。他们也会看,但仅仅是作为参考。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去看那些漫谈遍地的书或者文章,而是切实调查一下你所在城市的总人口变动情况,城镇化比率,人均收入水平。最好亲自跑几个售楼处,了解一下市场的火爆程度。当然,也不排除开发商花钱买托排队的情况
这些东西,没有书本会教你。
我见过很多真正的聪明人,实际上他们都是不大读书的。
因为他们的聪明才智已经足够帮助他们观察生活。在同龄人中,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善于从生活的一手资料中吸取教训,并且能够敏感察觉到外界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减少损失,扩大收益。
他们对自己的世俗生活已经处理的绰绰有余并且乐在其中,他们实在没什么必须要从书本中获得的东西。如果有,那也仅仅是出于技能性的学习目的。
而这部分人正是目前社会中的中坚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从年青步入中年的时候,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同龄人中的那批聪明人也将坐上如今那些中坚力量的位置,他们将成为我们身边“混的最好”的那一批人。
3、处于两个极端的读书人
而那一部分一直都在读书的人,则处于两个极端上。
第一个极端,是极端的愚笨。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还在读书的学生不在此列。因为读书本是学生的天职,没什么好讲的。
处于这一极端的一类人,极端地迷信读书。他们依然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神话,并且希望自己从中发现那黄金屋的所在。
的确,这在科举的时代是真的,所以才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才有借着雪光荧光读书的故事。这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的确是他们改变自己生存处境的绝佳手段。
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还如此迷信读书的人,则终将成为“知识付费”话语下最新的一茬韭菜而被收割。
他们是愚蠢的同时也是可悲的。他们想要的仅仅是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却被黑心的领路人带到无底的深渊。
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还没有解决,那就不要去读什么文学名著之类的“无用之书”,除非读这些书本身就能给你带来最直接或者次直接的收益。这类人最紧要的事情是直面惨淡的现实,而不是逃遁到书本中去。
第二个极端,是极端的聪慧。
这里称他们是聪慧的读书人,以区别于上面的“聪明人”。
这一类人的聪明程度至少处于一般水平,但是没有上限。他们跟“聪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在处理好日常的世俗生活之余,并不能像“聪明人”那样在此世的生活里乐在其中。
他们在生存在此世的同时,热切地寻求着关于另外一个世界的消息。那是一个精神的世界,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形而上的世界。不,不要把他们理解成沙漠里寻求上帝的修士。因为他们并没有想要逃脱此世的打算,他们只是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这样,他们就不可避免地给自己带来了诸多的困惑和痛苦。因为关于这个世界,关于人类本身,这些人总是有千奇百怪的问题想不明白。
他们像跃出水面而缺氧的鱼一样,感到窒息,感到对新鲜空气的渴求。于是在这种痛苦的催逼之下,他们走进了书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们发现,原来他们并不是孤单一人。他们所痛苦的问题,在千百年前早已有人为此而痛苦过,为此而沉思过。而且,那些做出此类思考的人们,比他们更聪慧,比他们更强大。
那些伟人以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思考,铺出了一条弯弯曲曲但是逻辑清晰的小路,那小路延绵不绝,在不远处便隐没在丛林之中。但是无论怎样迂回曲折,却明明是朝向那最高的山峰蜿蜒而去。
于是读书的人,痛苦的人,便沿着这人迹罕至的山路向上攀登。在攀登中他忘记了孤独,忘记了痛苦。在某个瞬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巨大的愉悦,一种内心的狂喜。
这样的一种满足是其他任何生活中的事物都无法给予的,也并非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够获得的。即使他的书桌上摆了一本跟你一样的书,即使他读到了跟你一样的文字,但是假若智慧之神将他拒绝,他便绝无可能踏入那狂喜半步。
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这类人我称之为真正的读书人。他们是幸运的,却又是不幸的。因为在巨大的狂喜之前,是巨大的痛苦。总有一天,他们将走进荒凉的旷野,他们也将开辟那条属于自己的小路。
圣经上说,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相比而言,那些平平静静,终其一生都像一条流量均匀的小溪的人,倒也未必就不安逸不幸福。
4、正确对待读书这件事
所以,请不要迷信读书。读书虽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往往不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张无忌全部忘了太极剑招式才能够上阵,那是因为招式本身并不固定。因为招式一旦固定,破解之法也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最好的招式就是没招式,随机应变。读书只能告诉你固定的招式,而真正的无招式则紧握在你自己手心里。
毕竟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各不相同的。最好的解决办法不在书里,也不再别人那里,而就在你自己的手里。因为只有你最了解你自己的真实情况。如果说读书真的有什么用的话,可能就在于它让你从别人那里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分析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以在写公众号之后,陆续会有一些朋友找我来咨询问题,我从来不会给出具体的建议,我更多的是向他们提出问题。往往,在我提问的时候,在他们回答的时候,问题的答案也就已经被悄悄地说出来了。我所能给予的,也就只剩下一份来自陌生人的鼓励和安慰了。
同样,我也是这样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所以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我试着放下一切的压力和疑虑去读书,或者试着找一本书能够让我放下一切的压力和疑虑。这样,我就重读了史铁生的《务虚笔记》。
很幸运,我的状态对了。或者,我找的书对了。在重读《务虚笔记》的时候,我重新找到了对于阅读应有的态度,和最佳的状态。
那些富有诗意和哲思的句子,即便是重读,也依然像初次相遇一样会突然之间有如闪电将我击中。我能感受到自己的精神仿佛变成了一个锥形的实体,顶部的中心点被击中我的句子牵引着不断提拔上升,直到浑身一阵战栗。待我回过神来,句子还是静静地躺在阳光之下,而那一瞬间的感觉却早已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在这样的时刻,语言总显得苍白无力。这样的时刻,大概也就是得鱼忘筌的时刻。
读书是在探索,是在求知,当我得到了我想要的鱼,我自然也就无意于那作为工具的筌了。
这样,也就不再纠结,自己究竟为什么而读书。因为读书原本不是目的,只是工具,只是途径,只是那指向月亮的手指。我的意不在手指,而在浩瀚星空中永恒发光的月亮。
下一篇文章,谈一谈《务虚笔记》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写作之夜”和“童年之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