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逝世;21日,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去世。5月22日13:02,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岁,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相继离开人世,相隔仅五分钟。短短三天时间,我们国家就失去了四位栋梁,令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良田万亩,袁隆平似乎永远伫立在稻田里。上世纪90年代,面对“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袁隆平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片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2021年袁隆平团队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拟用8-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
讲台三尺,夏德昭亦为学生与患者带来光明。建国初期,面对大量角膜外伤患者,夏德昭在此前从事沙眼和角膜疾病防治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创新钻研角膜移植治疗方法。夏德昭根据患者病情,开展了部分角膜移植、板层移植、次全移植、次全移植上的部分移植、结膜连板层角膜移植等多种项目。在医学教育方面,虽然自己的人生历经艰辛波折,但只要有条件,他教书育人不辍。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开创者,他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成为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的言传身教令学生们受益终生。
无影灯下,吴孟超同样从来没有脱下他的白大褂。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老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虽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却始终不愿做庙堂中的神。“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这句话吴孟超说了很多年。从1963年首次突破“中肝叶”手术禁区后,吴孟超一直坚持做手术,直到2018年,96岁高龄才告别手术台。在无影灯下,吴孟超握紧16000多名肝胆患者的手,带领他们走向重生。
他们来过这山河,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足迹。即使是平凡如蝼蚁,被神灵眷顾过的世人,在每一个安宁祥和的清晨日暮中,又如何会不感念如今我们所拥有的光亮,是他们在那个破碎的年代一点点从看似不可能的裂缝中凿出来的希望。我们无法抵御浪潮,当永远铭记灯塔。无论什么时代,国人都应当自觉传承薪火,扛起前辈人留下的山河继续前进,这才能让一个民族生生不息。
研究室中,杨伯达仍不放下手中研究。杨伯达先生学识渊博,将工艺美术史与艺术史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理论相结合,撰写专著50多部、论文480余篇。杨伯达先生曾多次牵头组织海内外知名学者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他主编的《中国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全集》《中国玉器全集补遗》《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等学术著作成为相关学科领域内集大成之作。
他首先提出“玉学”“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玉石之路”等新论点,为古玉研究开创了崭新途径,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时代会永远记住这几位在自己的事业奋斗终身的科学家。虽然巨人们走了,但毫无疑问,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家精神。何谓科学家精神?党中央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袁隆平院士,夏德昭先生,吴孟超院士,杨伯达先生,他们都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开创性的研究,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以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对科学家精神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我们对老一辈科学家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们身上的这份科学家精神传承下去,脚踏实地将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实践工作中,让科研归位于科学本身,并造福于更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