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来一句话:没有人永远十八岁,但是永远有人十八岁。
以前总想着快点长大,长大了就不会被管头管脚,长大了就能摆脱父母的唠叨和他们的“政治正确”,长大了就能特立独行成为最独特的人,长大了就可以……如果当时的我知道长大后的自己是现在这个模样,大概会拒绝成长吧。
李玩从拒绝狗,接受狗,丢失狗,寻找狗,抵触狗,接纳狗,丢失狗,重遇狗之间不断接受着所谓“成长的洗礼”。 影片的开始,她是全家的焦点,是敏感脆弱的女孩。此时的李玩,13岁,初中生,单亲家庭,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因为选择学习小组的事情与父亲大吵一架,最终以父亲强行修改志愿而去了她不喜欢也不太擅长的英语小组而告终。而这只爱因斯坦就是父亲作为安慰的礼物。李玩知道父亲的用意,因此排斥这只宠物狗,这是少女无声地反抗,是以排斥父亲的安抚礼物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不满。这或许是她从小到大表示反抗的方式,但是不在身边的父亲自然是不知道的。在父亲眼里,这只狗就足够让李玩忘记之前的不愉快。确实如他所料,小狗的可爱让李玩爱不释手,很快就成了李玩同吃同睡的小伙伴。李玩对爱因斯坦的接受又一次对父权妥协的标志,也是影片中的她第一次的被迫成长。
后来由于爷爷为她买爱吃的螃蟹不慎弄丢了爱因斯坦后,父亲依然用平时的方式:为她准备了直排轮鞋,再告诉她狗丢了的消息。在他看来,直排轮的攻势下,李玩也会一如既往地忘记爱因斯坦。然而,李玩对父亲的惯用伎俩不屑一顾,不管不顾的冲出去寻找狗。狗没有找到,反而弄伤了爷爷也让奶奶走失。她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她依然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全家人都应该帮她一起寻找爱因斯坦。但是父亲突如其来的暴力和歇斯底里让她浑身战栗。她才发现她已经不是那个犯了任何错误都能被原谅的孩子了。她颤抖着洗了澡,害怕又恐惧地面对暴怒之后温和的父亲。这是一次非常彻底的“洗礼”,她再一次妥协在父权之下。也正是这一个转折点,李玩逐渐变成了“懂事”的孩子。
她与父亲的相处方式就成了:与父亲吵架——父亲承诺一个愿望——李玩妥协之中反复循环。李玩再也不是学习成绩徘徊于中游的学生,英语成绩的突飞猛进,各式各样的比赛以及最后得到了可以保送高中的物理竞赛一等奖。这些成绩自然是让家人倍感欣慰。但是镜头给到李玩却并非发自内心的开心。她的表情一直不过尔尔,只有面对家人时才会露出甜甜的微笑。
“这样的事儿以后多着呢”。她留给高放的背影似乎正如青春期的我留给现在的我的背影一样。
李玩希望获得的都没有得到:天文小组,爱因斯坦,天文馆…… 有的只是被迫接受的英语小组,假的爱因斯坦,因为饭局而耽误的天文展览……在家长看来,李玩是令人欣慰地长大了,但是他们也不知道,李玩在这狗比的成长中丢失自我了。一次又一次地妥协和“改造”,让她已经失去了追逐自己喜爱的勇气,丢失了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自己。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了一种很奇妙的感觉。看着很难受,难受的点在于我竟然如此有共鸣。我没有哭,反而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我也不过是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产物。那时候的我如果能穿越看到现在的我应该会很失望吧。我不知道成长是否只有这一种方式。尽管我的父亲并没有动手打过我,但是也以他的威严强迫我做我不喜欢也顶讨厌的事情,勉为其难的去完成也不过是为了他那句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为了你好”。
他们也从未真正了解我,或者说希望了解我。甚至不曾沟通。不过是把他们的希冀强加给我。初中的时候,一度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读书?为什么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为什么做错的只会是我而不是他们?为什么他们做错了却从未向我道歉,只用一句“我这么做也是为你好”搪塞过去?最恐怖的是,已经成人的我,在发现小我很多岁的堂弟犯了错的时候,也已同样的方式教育了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竟然已经深入我心。
鸡汤文都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你自己。可是现在的我也是被世界改变过的我啊。我的本我已经丢失在漫漫的成长之路了。
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这也不过是我恍恍惚惚的矫揉造作吧。收拾收拾,明天还得上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