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流感肆虐不能出门,想着还是写点有意思的随笔之类吧。既然只是随笔,即有感而发写一些自己的故事,没怎么整理,不喜勿看。
这一篇主要说一点本人相关二次元社团的一些经历和近期逛了很多线下体验店的一些感受和想法。这里说的线下体验店更多是指各种女仆店、动漫手办店、偶像文化店、动漫主题的一些餐饮、衣服店、录音棚、配音工作室、coser 工作室、后期工作室、漫展策划店。这些店的特点都比较清楚,主要围绕二次元的文化为背景展开的线下店。基本上在空余的时间我就会去兜兜转转,兜的多了也就有了一些想法正好写个聊聊。
这一段聊聊我在二次元社团圈子中的一些经历。这些嘛其实在别人眼中就是不务正业啦,也有人想不通身为一个高级程序员为啥会想这些。但是恰恰我就是很喜欢二次元文化的深度死宅,自然作为兴趣和业务爱好还是一直在关注。2011年下半年我大一,比较痴迷那时候的 “中抓圈/广播剧圈” ,我建立了二次元的社团叫《春风化雨影音社》,那时 YY 刚刚从纯游戏中聊天发展到有社团公会的概念,大家都会花很多心思去整 YY 频道,建立自己的窝。平时有事没事呢就社团同好们在自己的公会房间里活动。遇到有意思的本子就会在上面pia戏,遇到要做广播剧作品了,导演则会在YY频道pia大家。同期有很多很知名的YY 频道,例如 3236 陌上广播剧社、8614 归音联盟 等等。那时候算是YY二次元社团初步发展期,我也体会到了二次元社团的那种大家一起做一个作品的那种成就感,也非常惊讶互联网上完全不认识的人居然能聊这么久,居然可以就这样无偿的互相信任,共同的在公会中成长。为了大家发展我也自己出资请一些好的播音老师,后期老师来社团YY频道给大家讲课,年三十也和社友在yy上一起吐槽春晚。总之一切顺利,这已经成为了在学校中的一种生活,刷人人、上qq群、进yy群组聊天。做好的作品则发土豆网,然后微博,各大论坛例如 s1、YS,广播剧贴吧等宣传一下。当然13年后来5sing原创音乐基地与B站,还有一阵子百度音乐人,越来越出名,作品也就往这上面堆了。13年因为学业任务加重我解散了自己创立的社团,但是并没有走出二次元。加入了10音社、千歌未央,14年又加入了平沙落雁。由第一份社团学习到了很多音视频后期知识,于是很顺利的考入了这几家大社。在这段时期是我作品爆发期,那时非常网络红人的一些原创音乐专辑,一些歌曲后期,剧情歌,mv,我都有参与制作。并且在14年和另一个老师共同创办了178音频系,那是何等的盛况,几乎现在能看到网络音乐圈元老后期老师(MR鱼、黑玩偶、蓦然、王凯、杨杰)齐聚一堂每天排班给大家上课后期(现在一些精彩回忆留在了我的b站以及微博上了)。到了16年,网络圈走向商业化越来越严重(从5sing那时有开始音乐商场),从一两个专辑大V们转来转去到铺天盖地的张罗作品收费,制作收费。并且发布的网络平台也从比较聚集的5sing 开始往b站、m站、网易云音乐迁移,同时YY公会社团开始逐步瓦解,很多老人随着年龄上去进入现充,大社团的出作品频率也开始降低,古风圈撕逼也越来越少了,似乎曾经那个有爱的圈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大家眼中就是商业。商业配音,有声小说(各种FM的app)商业演出(各类漫展演唱)。。再到最近,微博上活跃的都是当年最火的几个大v,基本也都商业活动偏多,而 YY 已经找不到活跃的社团性质工会了,只能看到曾经的死公会,只有那些造好的空房子了。这其实表明一个互联网社区的时代的演进
在我刚入职业的初期,我也一直试图去探索这个文化。在校实习是在一个录音棚进行的,干的事情就是给网络音乐圈的同好们做歌,并且自己也想在音乐编程这快能有点突破,甚至去考斯坦伯格的软件工程师。当然后来翻唱收到了比较大的打击,大家开始重视原创,纯贴唱混音单子也就越来越少了。2015年毕业我主要创业互联网+青少年教育,当然结果是失败的。2016年我参与了鱼泡泡App的外包研发(后来整顿后叫比心)时间很短,但是看到了陪玩行业的极大需求。几乎服务器永远处于满负荷运转,这人们寂寞又渴望陪伴的内心是非常的强烈的。后来眼红了视频分享行业,觉得很多作品应该流入到了这里,和朋友第二次创业做云端视频编辑器,大家都知道无论你用什么视频编辑,导出往往是非常困难且耗时的,当时就写了个增量云端渲染算法可以让视频编辑-预览做到秒级,并且渲染跑GPU云,放心的屯云端。可以说现在这个技术没有用起来,痛点依然存在,没有一款真正好用的视频版google docs。然而当时的对手是美图,投资人并没有给我们机会。于是我放弃了,后来也就是16年底去了coding 做前端架构师,同时给S1帮忙。S1 没错就是 saraba1st.com.也算是二次元很老很老的一个论坛了,大家还记得大明湖畔S1的动漫外野区么,记得S1官方IOSapp,当时的 S1 服务器不在云上,主机暴露在办公室,就是一个纯论坛,且没有官方的 APP。我当时就和另一个老师把这些整好,并且把这个RN写的app搞定推了出来,虽然会被很多谭友骂做的不精致,但基本就一人业余时间开发的啊!于此同时我去参加了各种漫展,一些小咖秀,一些coser的工作室,有时候区聊合作,有时候也就逛逛满足一下自己的二次元心。这段时间也认识几个非常好的朋友,也有幸去b站公司逛逛了解各种信息,甚至还参与了一家VR桌游的投资,币圈的参与。。想想这段时间真是各种瞎参活。当然互联网寒冬还是来的非常猛烈,想的不清楚又不能比较快落地获得投资人预期收益的idea往往难以为维系。投资人不是要你给他讲你能养活团队,也不是要听你说未来这个行业能发展,而是很简单怎么说服他们你可以让他们获得n倍回报,你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少。这样动荡的创业,和说不清的梦,不务正业久了也就更期望略稳定些,积累财富把。。于是还是来阿里了
在阿里的日子极其繁忙,外界总说996之类的,其实如果说工作就是指在想工作的事的话,可以算007了,做梦也在思考工作上的点滴。
几乎是没有可能再去关注这个圈子了。18-19 我的二次元作品数急剧下降,成了个位数。19-20 基本为0了,只做了简单的商业合作,b站后期教程也断更了。到了19年底略能腾出一些时间想想自己的生活啦,自然又闲不住开始去想想二次元方面的事情
后来发现直播平台多了很多他们的身影,不同的曾经圈子一起包装出来的 “偶像” 签约了不同的直播平台,有的去做有声小说,有的聊天电台,asmr,直播唱歌,up主。其实这个年代只要你有一技之长这么多平台真不愁没人看到,只是说需要伯乐需要经济更需要运营好自己的情商。再说线下吧,漫展比之前的规模大很多了,参展商也更丰富,从以前只有大厂和一些小商品到现在什么lolita专区,甚至女仆店专区。线下的模式越来多,每个厂也都有自己的签约艺人,能有自己的表演机会,有点像曾经中心化的偶像文化因为太多拆散成了各个小偶像文化各为其主,百花齐放
这里想着重说一个线下结合场景,就是女仆店啦。我接触女仆店是从17开始的,当然那时候只是比较感兴趣东京秋叶原、大阪电器城的女仆文化,(就开在animate动漫街上)线上线下结合一直是互联网未来的方向,无论是本地生活、娱乐都在往云与传统结合的方向走。女仆文化很多文章都说了这里不在累述,只是国内的女仆体验和日本还是蛮多区别的。日本更像是围绕主题和那种氛围在做,人为辅助,主题特色还是比较清晰的,比较少客人海选然后指定某个妹子服务&陪玩(风俗型除外),基本就是来了有个女仆服务便是,更多是统一模式化的服务以及每家店想要表达的故事,甚至会有自己的周边,自己的动漫,自己的世界观。但是国内的体验了一些后就觉得尤其上海的感觉更像是围绕人再做文章,主题已经很淡了,甚至就只是“小偶像”文化的本地化,至于吃什么玩什么,什么动漫主题都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人能不能吸引客户,能不能维系一些愿意吃就消费的关系,做一些事情,从中寻找商业点。这个模式其实细丝极恐,只要是社会关系驱动就会变成一种以人为导向的依赖,与互联网的关系更多就只是信息汇聚而非文化同好。于是价值观就会关注 “外表”,人和人的议价竞争点在于流量关系,于是就走向了可怕的一面。这样去讲故事,金融投资圈基本不敢入手,也就是个体老板拿来消遣试探的居多了。但是呢实际上人们会青睐所谓的女仆治愈文化更多还是一种想获得陪伴的渴望,什么人会有呢 ? 回到12年为啥我们会去yy大家泡着,一起借着同好聊天.为什么大家想要在微博上无趣的撕逼,然后撕逼者互相加了好友。其实也就是人性本身是需要慰藉的,需要沟通,这份渴望其实很强烈。而线下体验店而讲,我是觉得若是旗号更直面人性,以人类抚慰、激励这样的话术,并且若能秉承侧重三观的一致性(同志理论),服务居2,外面居3这种想法往往能做的更持久。此时和互联网的联系就能有很多了,因为小偶像已经升级成了小文化小自媒体群,那么结合传播力,直播,yu比如公益事业、正能量向的传播、一些兴趣爱好课堂等等都能做起来,受众和商业模式自然打开。
说了那么多很多都是我的另一个脑子,一直依赖对二次元文化渴望,很多事情都有二次元的影子,也参与了不少,但因为主线还是技术嘛很多时候也没有精力去实践,就写写想法也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