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
22年不给门诊患者开输液处方,他凭什么?

22年不给门诊患者开输液处方,他凭什么?

作者: 二北 | 来源:发表于2017-12-02 21:55 被阅读71次

    最近,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的陶晓南教授火了!记者调取了他近3年来的数千张门诊处方存档,竟发现他仅在今年3月8日开出过一张门诊输液处方,还是“不得已为之”。更让人“震惊”的是,陶晓南已将“不给门诊患者开输液处方”当做红线坚守了22年。而且,在不让患者输液的情况下,“他总是用很少的钱将患者的病治好了。”(据《楚天都市报》报道)

    在很多人感叹“看病难、看病贵”的当下,陶晓南不仅给患者治好了病,而且让他们少花钱,其医术医德令人敬佩。

    曾有权威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国内很多地方至今仍存在的过度用药问题。

    医院里这样的情形,或许很多人并不陌生:不管是几个月的婴儿,还是年轻的壮小伙,但凡有个咳嗽发烧,先去抽血化验一下,医生手里的听诊器成了“摆设”;明明是受凉引起的颈椎痛急性发作,医生却给你一下子开了够用一个月的膏药,效果可能还不如一个十几块钱的护颈……

    诚然,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度推进,医生开大处方的现象已有所遏制,但过度用药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究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

    部分医生的医术不过关。陶晓南3月份的那次“破例”,就是因为患者前一天已通过别的医生开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只是当时没有拿到足够的药,第二天找他补开一张处方。在不违反治疗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陶晓南开出了门诊输液处方。而对于那位患有支气管炎、肺部合并轻微感染的患者,他其实倾向于选择口服抗生素治疗。我们虽无意比较前后两位医生的医术高低,但给患者“治好病、少用药”的方案更值得提倡。其实,医生给病人开不开药、开多少药,依据应该是患者的病情,目的应该是给患者治好病,这都需要医生具备过硬的临床经验。不断提升医术,打破对检测仪器的依赖,对很多医生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某些医生的医德有问题。陶晓南经常对年轻医生们说:“你们的手一抖,患者大几千块钱就没了。医生不光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这样的医学才有温度和未来。”医者仁心!可现实中,很多人却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辛辛苦苦挂上了专家号,看病像受审,开药也更随意。反倒是普通号的医生,虽然年轻些,但态度更和蔼,开药更谨慎,让病人心中感到温暖。事实上,医术与医德绝非不可共生。如果每位医生对待患者都能将心比心,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少用颐指气使的命令语气,多用娓娓道来的耐心口吻,医患关系一定会多一分和谐。

    医院的支持保障不到位。为了对患者尽责、保证坐诊质量,陶晓南每天限挂号27个。显然,这离不开医院方的支持。陶是名医,即便一天一百个号,也会很轻易挂出去。但如果那样,医生会累坏,与每名患者沟通病情的时间也必然减少。就像某些医院,虽然推出了挂号费300元的专家特需号,但却不控制数量,导致挂号300元,看病一分钟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许医院会提出患者实在太多的理由,也不排除有些挂特需号的患者病情确实简单,但这都难免给人一种“爱来不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霸道”之感。医院应更多地从病人和医生角度着想,从排班机制、收入保障等多方面保证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时间和质量。

    患者的观念有误区。必须承认,“输液好得快”“进口药疗效好”等观念误区在很多患者心中不同程度存在。从1995年开始坐专家门诊以来,陶晓南劝退了很多主动要求输液的患者,治疗效果却有口皆碑。可见,改变患者的错误观念,需要媒体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医生的耐心讲解,更需要医疗效果的证明。总之,医生看病合理用药,患者充分信任医生,这才是医患和谐的良性循环。

    “不管怎样,医生心中一定要有病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也应该考虑周全,不该开的药坚决不开。”陶晓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期待他这样的医生越来越多,期待他的那些做法不再是“令人震惊”的新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2年不给门诊患者开输液处方,他凭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so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