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红楼,倒不是喜欢书中一个个美若天仙的姑娘,这样就觉得俗了,也不喜欢像有些人一样,要在红楼中扒出来一些八卦奇闻,这样未免过于哗众取宠,扰了读红楼的趣益。
喜欢一种说法:读红楼,心里要时刻提醒自己,书中的人物大多只是孩子,这样,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其中人物的脾性。而我也一直认为,红楼,其实只是曹公对青春美好岁月的一段追忆,所以,我一直在想,红楼或许在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完诗那晚以后就应结束了。
那晚也是中秋。
那晚,贾政也做回了孩子,制了灯谜,讲了故事。
那晚,贾母带着一群即将长大的孩子,看着天上皎洁的月亮,听着悠悠的笛声,却没了从前热闹快乐的心情。是人少了吗?其实不是,只是身边的孩子都长大了,他们一个个都藏了心事,一个个再无法像从前那样无忧无虑了。
那晚,黛玉和湘云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美丽的月夜联诗图,也许,这个时候,也就只有她俩还能抛开世间千丝万缕的烦恼,找到个清幽的去处,把青春的美好再重温一遍。她们谱诗,也把青春当成了诗。
那晚,妙玉头一回放下了高傲的身姿,离开了她那冷清的庙宇,头一回她想要融入到一个集体中,她找到了还在惋忆青春的黛玉和湘云,为她们续上了最后的诗章。
那晚,黛玉和宝钗还是姐妹,大观园中,还可见迎春探春的身影,大观园,依就是宝玉的欢乐园。如果红楼的故事到这一晚就结束了,那么,红楼或许也不见得会有残缺,会有遗憾。
那晚的中秋,好似红楼美好岁月的大合照,该来的都来了,喜的乐的,好吃的好玩的,该有的都有了。月是圆的,其实故事到这里也还算是圆满的。往后?往后只需看看迎春,就知道由凸转凹,由满转亏,由圆转缺是怎样的一种悲剧了,其实已不必写,不必说。
既然是青春的回忆录,把美好留住就足够了。
那些绞尽脑汁,想要从红楼中挖出一点比如人性的丑恶,道德的沦丧,封建社会的腐朽之类的话题的人其实大可不必。我很赞同一种说法说:宝玉在故事其实是佛,他是在度化故事里的每一个受难的人。
是的,我也觉得宝玉是佛,他不仅要度化故事里的人物,他也要度化每一个读者。如果我们只是在红楼的故事中看见丑恶,那岂不是辜负了曹公的一片良苦用心。
喜欢红楼,其实也就是借着红楼故事中,勾勒出的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场景,来缅怀美好的青春时光罢了。至于那些龌龊丑陋的勾当,该忘就忘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