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出上一辈和再上一辈家人的名字,我分别采访了在沈阳的老爸,在营口的二姑,在天津的姑奶家的大姑……和营口二姑通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记了满满两大篇的A4纸,然后她说这才哪到哪,你爷爷的事老鼻子了,老有意思了……
之前说过,我的名字很普通,都没有泛字(同音,排辈的意思),是我爸爸按照两个字的惯例随便起的。冯是家族的姓氏,慧是智慧的慧。除了我大爷家的大姐,叫冬梅,我们这辈儿其他人的名字几乎都是两个字,大爷家的大哥叫冯涛,二大爷家的二哥叫冯勇,三大爷家的姐姐叫冯丽,我是老四家的,还有个老叔家的弟弟叫冯博,有冬天的梅花,有波涛,有勇敢,有美丽,有聪明,有博学。没有百度过,想都不要想,肯定几十万的重名。
我爸爸那辈的名字就就厉害一些了,亲兄弟姐妹七个,大爷叫冯国烈,二大爷叫冯国钧,三大爷叫冯国玺,大姑叫冯玉凤(后改名叫冯革),我爸叫冯国庆,老叔叫冯国起,老姑叫冯辉,我还有个大奶奶,她生了我两个姑姑,大姑叫冯玉斌,二姑叫冯玉荣。我求助的对象正是二姑冯玉荣。她现在在营口,这是她和姐姐、我大爷出生的地方,也是我爷爷白手起家的地方,她说了很多关于我爷爷的事,很多可能连我爸爸都不知道的事。
我对爷爷的记忆只停留在冬天的时候我给他拽过大棉裤,沈阳的冬天很冷,我们都会穿又厚又沉的大棉裤,爷爷后来生病就起不来床了,穿脱棉裤是个力气活。也不知道咋的,这就成了我的活,每天晚上我都去给爷爷拽大棉裤,好沉好难脱,脱完了会奖励我两块糖,我还挺高兴。其他的记忆就是来自我妈妈的转述,比如我爷爷爱喝酒,每顿饭都喝一盅酒;比如我爷爷脾气不好,喜欢骂人;比如我哭的时候,我爷爷会拄着拐杖生气地凿地,骂我奶奶,怪她管不好我,总嗷嗷叫,他烦孩子哭。
我爷爷叫冯鹤然,有兄弟姐妹四个,他排行老三,大爷爷叫冯守全,二爷爷叫冯守发,我爷爷原名叫冯守财,后来他做生意,找人给起了新名字,还有个姑奶奶叫冯桂珍。据说我太爷爷希望孩子们有钱,就顺着起了“全发财”这几个字,前面又加了个“守”字,看来这辈子真是不会差钱了!(我好好奇,他咋知道自己会有三个儿子涅)我爷爷出生在辽宁省的辽阳,脑袋好使,什么都做,13岁做过纺织厂童工,卖过水果,他有个表哥在营口做买卖,看上我爷爷能干,就喊他到营口一起“创业”,于是我爷爷就干起了买卖。我二姑告诉我,营口的买卖做大了,就把我大爷爷和二爷爷都喊来了,和他一起营口扎了根。我奶奶是营口人,比我爷爷小12岁,和我爷爷结婚的时候(1941或者1942年)穿的是婚纱(后来被烧掉了)。爷爷的产业在营口、沈阳还有天津,后来爷爷把营口的产业交给了大爷爷和二爷爷,天津的厂子交给了我的姑奶奶和姑爷爷,他带着两个奶奶和孩子们去沈阳发展了。二姑说她小时候家里是有奶妈的,有掌柜的,有工人,有男女宿舍,有食堂,那时候她们去沈阳大舞台去看戏是赶着大马车去,大舞台里有我们家的包间。我太爷爷去世的的时候有个大照片,在家停了7天,有寺院的师父过来念经,所有的人过来免费吃喝。爷爷有个好习惯,喝酒从来不喝醉,他也锻炼孩子们喝酒,吃饭前每人给一筷子酒抿一口,所有我的大爷、姑姑们现在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后来56年公私合营,爷爷的产业被收走了,他去了绝缘材料厂上班,当了采购员。
二姑说,我二爷家的大爷家里有我们的家谱,她会给我拍过来的。
整个过程我的心情跌宕起伏的,最后还哭了一爆。感叹的是,时间都去哪了,最后都成为了一个个名字记在了家谱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