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表现之一,就是喜欢把任务交给明天。
也许你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今天可以做的、应该做的事情,却要交给明天做。
论文该开始写了,可是完全没有头绪,还是交给明天吧;
这个计划列出来了,先休息一下,明天再执行吧;
天啊,这件事情让我好烦,不知道怎么着手,还是明天再说吧……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把今天应该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呢?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把事情拖到明天,仿佛就会有办法解决呢?
以下有两个观点可以解释。
一、对难度的错误估算:
把任务交给明天做,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对应的概念:跨期决策。
跨期决策就是人们如何在当前的利益和未来的利益之间进行取舍。在这个领域的知识,除了人们会高估自己在未来的能力和资源,低估未来效用的价值之外,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观点,是人们有时候会把未来的自己当做别人。当然,不是完全的陌生人,更像一个很近的亲戚。
我们对未来的设想和对别人的设想在很多地方是类似的。对未来自己的善意和对他人的善意是类似的,而对未来自己的痛苦也和对他人的痛苦是类似,而这种痛苦很难完全被感受到。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知道一个陌生人的困境和他喜怒哀乐的情绪,我们对“明天的自己、未来的自己”的困境和喜怒哀乐也无法感知。我们只会清晰地感知到“今天的自己”面临的困境和喜怒哀乐的情绪。
所以我们往往喜欢把事情交给明天,以为交给明天就不是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了。
除非你再次交给后天,不然明天的自己还是要面对同样的情形,还是要花费自己的精力和资源去处理这件事情,还是要接受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的情绪体验。所以,如果是为了逃避这件事,还不如趁早今天就去做了。
二、对任务所需时间的错误估算:
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中有提到,人们往往容易估算错误一件事情所需的时间。
侯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和你对这件任务的熟悉和掌控程度有关。
对于不熟悉的事情,一旦开始,总会有意外出现,这就是低估了不熟悉任务的所需时间。
笑来老师举了例子:学生们学习英语有时候会低估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本来以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单词,后来发现离开语法单词又很难理解,再后来发现其实还需要学习相关的学科背景、文化背景等才能真正看得懂文章。这就使学习时间比他们预想的长得多。
老师说,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越熟悉的判断越准确),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反正比一般人想得长多了”倒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所以,如果你想把事情交给明天,除非你十分清楚这项任务的所有流程,不然,自以为时间充足然后把任务丢给明天就是拖延的一种表现。
明代诗人钱福《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在这首《明日歌》中,作者7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
拒绝拖延,拒绝把该在今天做的并且有时间做的事情放置明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