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有时候,社会缺乏博览群书的人;
有时候,不缺不读书的人,却缺乏高效阅读的人;
也有时候,不缺不读书的人,而少有灵活致用的人。
生活中有人认为,为什么读书那么难?或许,以下问题会是他们所正在困扰的: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工作压力很大,学习任务繁多,生活忙碌,即使上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的课程,也没能改变读书的状况。
问题二:看不懂、没记住。读完一本书,一阵唏嘘之后,归于平淡了。
问题三:看不下去。你有多少次拿起一本书却半途而废?又有多少次为此而心怀愧疚?
没时间、没精力
麦克拉斯基突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
公式:生存力量/生存负载=生存余力
外部生存负载,指的是各种形式的“工作”,包括职场的、家庭的;
内部生存负载,主要来自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买房,买车,升职,提升,财务自由等;
外部生存力量: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等;
内部生存力量:个人的能力,知识,心态,经验等。
没时间,没精力(以及没动力),本质是压力(过大、过小)与学习的矛盾
生存力量或生存负载过大,导致生存余力过小,或者过大,都不利于从事学习活动,生存余力过大,没有动机,生存余力过小,没有时间精力。
看不懂、没动机
看书要看懂,还要记住,这是知识学习的思路,是应付考试的思路,是以书本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但这不是成人学习的思路。
赵周老师谈到:“读不懂的内容可能是原书的重要部分,但对我不一定重要。对我来说,只要能够内化和应用,得鱼忘筌,得肉忘鱼,也没有关系”
同样,阅读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结合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成人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而不是知识。看到一个知识,一定要问自己一句:然后呢?
看不下去
你买了一本书,就像是买了一项资产,和你付钱买衣服或家具是一样的。但是就一本书来说,付钱购买的动作却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才行。——《如何阅读一本书》
你没有必要完全读完一本书,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
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点,但是其中也有相当多的知识是你不需要学习的。
第二个原因
读得越多,不见得用得越多。不妨回忆一下,近年来你彻底读完的一本书是不是对你帮助最大的一本书?你读过最厚的一本书是是不是为你创造价值最多的一本书?恐怕未必。
第三个原因
只要你能将读的书在工作或学习用上一点儿,图书给你创造的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书价。
说到“书不必读完”,就会有爱书的人生气,作者这句话的适用范围限定在致用类阅读上。
解决三个困扰,“便签读书法”:培养全新的思维模式
《第五项修炼》:要想交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不要刻意去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
工具:
(1)3本不同颜色的便签纸(报事贴/便条纸),掌心大小为佳。
3本不同颜色的便签,分别用来做3类笔记(I、A1、A2): 第一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三类拆解(A2):以后我怎样应用。
(2)一组多色指示标签。
(3)一支笔。
切勿陷入误区
I重述知识的标准:
诠释: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原句
准确:对原文知识点解读准确
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炼
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I便签常见误区:附会旧知。在案或者书籍中,总是说:这不就是XXX,老生常谈的问题。也许确实如此,但仍然有两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挑这么一段全无新意的原文贴便签?第二,你从原文的表达方式、案例呈现、援引资料、论证思路中……真的不能找到任何新的提醒、新的要素、新的论证等可以打动你的信息吗?
举例:
这样读书真的有用吗?A1.内化知识的标准
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
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A1便签常见误区:泛泛而谈。最好写“总是”“经常”“好多”,但是没有具体时间、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谈,本质上应该算是I,是论述,而非叙事,是认知,而非经验。
举例子:
这样读书真的有用吗?A2.应用知识的标准
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
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为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可控:都是自己都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
A2常见误区: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举例子:
这样读书真的有用吗?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
拆书,把知识用起来,这样读书才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