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读书记录(二)

《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读书记录(二)

作者: 辉老师是我 | 来源:发表于2020-02-25 21:53 被阅读0次

                      孩子的伤从哪里来

    《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读书记录(二)

          在解释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教师、父母和学校往往都会过分强调问题行为本身,向内归因为孩子懒惰、不守规则等,向外归因为规则要求不合理,家庭的不幸、父母方式不当等、教师缺乏体谅等,在意的是如何作出反应能杜绝问题行为再次出现,而不是探寻、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无视家庭结构、环境条件所引起的作用,过渡向外索取,忽视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有的父母并不认识到问题有多严重,学校的帮助似乎只是在一厢情愿地强迫他们做一件他们自己并不认为有多大必要的事情。而且不同的家庭对于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有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这个价值多元、价值观念冲突十分剧烈的社会环境中。广泛的不一样导致了父母的焦虑、也导致了教师的焦虑。

            还有一个方面,家庭缺乏必要的儿童生理、心理知识。比如摄取太多的糖会让孩子特别是男孩变得冲动,有的表现出孤僻和注意力分散,女孩则常常表现出反应迟缓。但父母只会反复抱怨孩子爱走神、不专注,而并不知道或很少知道症结在必须控制孩子糖的摄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糖。不喝或少喝碳酸饮料或其它高糖饮料。

          没有父母能够接受教师或旁人威胁或打骂孩子,以暴制暴,他们说这样会伤害孩子,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承认自己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常常情绪失控。比如辅导家庭作业的时段就成为家庭关系最为糟糕的时段。很少有父母愿意反省自己的不耐烦,不愿意调整背后不当的预期,进而改变家庭互动的方式。因为这个做起来更为艰难。

            一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波动时置之不理,美其名曰“冷处理”,有的通过贿赂、哄劝等不当方式息事宁人,孩子则学会了情绪勒索;有的家长用“哭泣代表懦弱”的观点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甚至把孩子的正常情绪反映,当作是道德或性格问题。父母首先没有学会“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读到这里,意思很明白了,孩子的伤从哪里来?

          “几乎所有的调查和咨询实践都指向一个事实,对孩子的伤害80%是来自于家庭而不是社会。”201267日《海峡都市报》

    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

          读到这里,我随意在网上搜索了下面的信息。

          2019年4月17日晚间,上海浦东新区卢浦大桥发生一起跳桥事件。一名男孩在车里与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冲出后车座,纵身跳下卢浦大桥,当场身亡,酿成悲剧。

          一个老艺术家,对独女要求特别严苛。女儿后来读到了常春藤的博士,她去美国看女儿,不知道为什么就指责起来了.……女儿问了一句:“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么?”翻身就跳下阳台,没救回来...

          再来看看这位被打的母亲。疫情期间,学校休课,要求孩子在家学习,儿子沉迷网络游戏,饭都顾不上吃,也不洗脸刷牙,没日没夜的玩游戏。母亲提醒过儿子多次,儿子不听劝阻。随后李女士强行断了儿子的网,儿子发疯一样,要其接网,李女士不同意。于是儿子追着母亲拳打脚踢,掐着李女士的脖子,威胁。

          这样的例子应该还有很多。

          还有多少父母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孩子呢?

          “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男孩子哭什么哭?没用的东西。”

          “你的承受能力怎么这么低?”

          “你怎么一点用都没有?”

          “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

          父母以期盼孩子好的名义对孩子打骂,期望孩子能感受到爱,但从未问过孩子是否能接受这样的爱。父母以爱的名义期望孩子成为大人想要的样子,从未问过孩子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孩子也不是卑微低下的被教育者。父母出孩子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成全,让彼此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读书记录(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bqc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