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看柴静的《看见》,也许站在记者、新闻工作者的角度,肯定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在《看见》里看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沉重。
读《看见》,写些感想还未毕业的时候,记得和妈妈看电视,看到央视的记者在采访,什么内容早已记不清了,唯有当时妈妈的一句话还记忆忧新,她说“你什么时候能够这样出现在电视上就好了。”我当时还点了头深表赞同。也许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根本不知道记者意味着什么?只是看到了一位在电视上有问话权的人的荣耀。当然最终,我也没有机会去做这个行业。人生中唯一一次在电台做节目,我都已经抖的手脚冰凉了。所以我很佩服能面对镜头的职业,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执着。为了真相为了让公众了解的更多更详细,作为记者就要往深里走往泥泞中前行,不说辛苦不说危险,单单是人心向善的执拗,可能就在阻挡着自己走下去直面黑暗。就如自序里柴静自己说的“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也是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这个社会原来不是如表面一样美好,内里依然是暗潮汹涌。03年非典的时候,我们被关在学校不能出门是那么安全。在世界卫生组织检查的时候,曾有二十九个病人被装在救护车上在北京城里转,医生和护士守着这二十几个病人时连最基本的隔离服都没有......看到非典这一期的时候,我看哭了。那年的春夏之交我还是个懵懂的高中生,即使非典期间都在想法设法走出校门转一圈。而在遥远的北京,这场攻坚战居然那么残酷,设施的落后条件的艰苦更是加剧了战斗的难度。农村的选举、土地的买卖、矿难的瞒报、环境的污染......正常的情况下,这样的新闻我只是看标题简介,原来深入进去,会有那么多说不清好坏的内幕。好人会办错事,坏人会有苦衷,原来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灰色地段才是正常人应有的状态。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柴静说。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感谢我身边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为我铺就着一条鲜花之路。当我终于可以自己判定价值观的时候,才去接触一些真相。千帆过尽,我拥有的所有温暖和美好,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