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面部表情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信息。人类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面部肌肉及其各个器官综合运用,变化调整,在面部外观上呈现出某种特定的形态,这就形成了可以表情达意的不同的面部表情。在非语言符号中,面部表情最为生动和丰富。如喜悦、兴奋、悲伤、忧郁、惶恐、愤怒、失望、爱慕等等。表情可以把悲喜交加、爱憎交织、喜忧参半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人际交往活动,表情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以及其他一切方面的心理活动和变化。传播学认为:在人们所接受的来自他人的信息之中,只有45%来自有声的语言,55%以上则来自无声的语言。而在后者之中,又有70%以上来自表情,由此可见其在人际交往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面部表情十分讲究“和谐适度”,板起面孔或媚笑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表情礼仪主要探讨的是眼神、笑容、面容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其总的要求是,要理解表情,把握表情,在社交场合努力使自己的表情热情、友好、轻松、自然。
一、眼神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借助眼睛来传递信息,因此眼神可以称为“眼语”。从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他整个内心世界。所以,孟子才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说过:“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表明,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眼睛最能传情达意。“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
在社交活动中与人交谈时,目光应该注视着对方。但如何注视,要传达出什么样的意义,则与注视的时间、角度、部位、方式等密切相关。
与他人相处时,不宜注视对方的头顶、腿部、脚部与手部,或者游离对方,“目中无人”。对异性而言,通常不宜注视其肩部以下,尤其是不应注视其胸部、裆部、腿部。一般情况下,目光注视的区域应局限于上至对方额头,下至对方衬衣的第二粒纽扣以上,左右以两肩为准的方框中。在这个方框以内,一般有三种注视方式:
一是公务注视,一般用于洽谈、磋商等场合。注视的位置在对方的双眼与额头之间的三角区域。二是社交注视,一般在社交场合,如舞会、酒会上使用,位置在对方的双眼与嘴唇之间的三角区域。三是亲密凝视,一般在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家庭成员等亲近人员之间使用,注视的位置在对方的双眼和胸部之间。
从注视的时间长短来说,一般要求注视应当是总交谈时间的三分之一长。另外,不能将目光长时间集中在对方的脸上或身体的某一部位,特别是初次见面或异性之间。在不太亲密的交往对象之间,长时间地直盯着对方是一种失礼行为。
从注视的角度来说,如果正视对方,也就是在注视他人的时候,与之正面相向,而且将身体前部朝向对方,其含义表示重视对方。如果平视对方,即在注视他人的时候,目光与对方相比处于相似的高度,则可以表现出与对方平等的关系,在服务工作中平视服务对象则表现出不卑不亢的精神面貌。如果仰视对方,则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信任、重视的感觉。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位居交谈对象一侧,面向对方注视则是很失礼的,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在与人交谈中,当相互谈得很投入时,不要东张西望,否则别人认为你已经听得厌烦了。如果想要中断自己的话,可以有意地将目光稍微转向别处。当对方说了幼稚或错误的话显得尴尬拘谨时,不要马上转移自己的视线,相反要继续用柔和理解的目光注视对方,否则会被别人误解为嘲笑他。
当自己被介绍与人认识时,眼睛要看着对方面部,但不能上下打量对方。当有求于对方或者等待对方回答时,眼睛要略朝下看,以示谦恭和恳请。
当进入领导办公室时,不能将目光落在桌子的文件上。当进入陌生人居室时,不能东张西望。在和上级或长辈说话时,应该主动走近对方,用尊敬的目光注视对方。在上台讲话发言时,要先用目光环视四周,以表示对到会者的尊重。
在社交场合,最忌讳和别人眉来眼去和使用满不在乎的眼神,这是没有礼貌和修养的表现。
由于人的感情复杂性,目光的表现也多种多样:是含情脉脉,还是无动于衷;是从容镇定,还是紧张慌乱;是愉悦欣喜,还是悲哀沮丧;是精神振奋,还是萎靡不振;是轻松自在,还是窘迫拘谨,仅凭对方的眼神、目光,就可以感觉得比较清楚。朴实的目光显露出正派,深沉的目光显露出城府,调皮的目光显露着幽默,温柔的目光让人感觉亲切,慈祥的目光使人信赖等等。正是因为眼神、目光的丰富性和善于表达性,让其在交往礼仪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