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纯净的声音背后有一个美好的灵魂,声音代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用朗读的方式感受作者真正要传递的力量。
找一首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调整呼吸,语调语速,尝试去感受和作者当时心境一样的呼吸频率,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第一遍的读的时候,一边读一点想,身体都被雨水打湿了,别人都很狼狈,自己还浑然不觉,为啥嘞?再读到“谁怕”,我的语调上扬,就像是调皮的孩子挑衅着这雨水,读出了一种轻快之感,反正雨水都打湿了,有什么好忧愁,不如享受这烟雨平生,踏水而行,看到溅起的带着泥土的水花,给裤脚涂上颜色,也是很有趣。
读第二遍,放慢语速,仿佛陷入了回忆,有一天下雨,同行朋友接在感叹雨水打湿的狼狈,而我觉得倒是没什么,我所经历的远比一场雨打湿衣衫要严酷,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雨水不常在,我的人生依然可以自在。
读第三遍,感慨人生,代入了诗人当时的的背景,是“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春游遇雨的情形。人生似乎就是这样,没有计划好的春光明媚,只有突如其来的雨水打湿衣衫,无常的到来总是在计划之外,然而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守住本心又何须担心被外物所扰。人生的种种境遇,就像是酒后的微醺,酒醒后,其实都是黄粱一梦,空欢喜。不如保持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完了,我似乎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那场春雨不仅仅只是一场雨,还是一次对于人生态度的考验,还是一种逆境中依然保持自在的胸怀。原来,遇到挫折,除了自怨自艾,除了隐忍不发,除了卧薪尝胆,还有一种是安之若素。
通过朗读的方式与作者连接,反复的阅读,从自己没心没肺的按自己的节奏感觉读,到记忆中作者的人生沉浮,雨还是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保持世事洞明。
这种体验陌生又美妙,写出我心,读出作者的心,文字的没有表达的,都可以用朗读直达,我心与作者之心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