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发来微信,说最近心情不佳,想看一本治愈的书。我给她推荐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
毕竟,有什么能比美食更快拯救糟糕的情绪呢?
没成想,过几天又收到她的微信,说只能从文字中遥想而不能亲口品尝的美食,令她日思夜念,好几次从梦中饿醒,反倒更为沮丧了。
闻言,我忍不住笑出声,明白此沮丧非彼沮丧,吃货的愤懑其实是对生活蓬勃的渴望。
说起来,我知道这本书,还是去年偶然间看到某篇公众号推文,里面说有位著名美食纪录片的导演曾拿着此书,将能找见的美食一一品尝过。这极大引诱着我肚内的馋虫。不过,书买回来后却被我放之高阁好几个月,再打开已经是10月份往后了。
我至今仍无法说清楚初读时的那种体验。刚刚过去的那一整个夏天,被繁琐的工作挤占得满满当当,疲乏之余,内心满是焦躁、呆滞,甚至无力感,从书堆里找出《雅舍谈吃》,是看它体量不大,谈吃谈喝总不必说教,聊作消遣吧,却不知什么时候被它精巧地从顽固的沉闷中敲打开一小扇窗,一股风轻而缓地向里流动。
是的,虽然我是“美食万能论”的忠实拥趸,但必须坦承,梁先生的文字里有种平和的张力,它先于烤鸭、核桃酪、芙蓉鸡片还有满汉细点的诱惑捕捉住我的感官,几百字的描述里,就能让我看清一个世纪以前的生活片段。历史的烟尘与北方的沙尘融合无隙,粗粝地抹去无数的人和记忆,却在唇齿余香间,丝丝缕缕地勾画出陈旧的精细、内敛的明丽。生活在继续,传统依旧鲜活。
虽然是本小书,我前后读了总有一个多月。加班忙或许是影响因素之一,更多的是个人文化素养过于薄弱。书中有很多此前听都没听说过的典故、成语,不认识的生僻字,我不想绕过,边看边查边做笔记,半个小时也许一篇文章都读不完,可一点不妨碍每天阅读它的那几十分钟,是那一个多月里最让我感觉充实又放松的时间。
我感恩那样的时间。
人生贵适意,适意多难得啊。
思及此处,我突然想起国外似乎有句谚语,叫“人如其食”。对这句谚语,可以简单从字面理解,也可以联系食物概念的历史演变甚至膳食观念的历史流变进行拓展解读。以我的懒散,我当然选择简单。在我写下这句话时,我又联想到《山月记》里的一个小片段,摘抄如下:
“我是什么?”——针对悟净的这一提问,有一位贤者如此答道:
“你首先大吼一声试试。倘若吼声为‘波——’,你就是猪。倘若吼声为‘嘎——’,你就是鹅。”
当时看到,下意识想笑,旋即似有所感悟。此刻,我把它与“人如其食”的谚语放在一起对比。我在想,这位贤者和西方那位美食家想说的,其中是否有这样的一层含义:人生自带有某种本能,那是生命的馈赠,它可以体现在吼声里,也可以体现在食物里,它甚至可以被规训,例如发声技巧,例如饮食礼仪,但它不会被彻底掩盖,也无法被彻底掩盖。
或许只需要很简单的启示,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某一个瞬间,你就会发现,它即是你,仅此而已。
在《雅舍谈吃》里,梁实秋写过两个酣畅淋漓的吃饭景象,一个是赶轿车的车夫就肉丝炒韭黄、炖肉吃掉了一斤烙饼,一个是凿山造房的石匠工人吃半尺来长的酦面蒸饺。若要论吃相的讲究斯文,以上两个景象可以说是毫无相关,可梁先生说:“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饿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
所以,形式不重要,自在才真实。不管吃相还是其他什么相,归根结底,依旧是这句话:人生贵适意啊。
——2024.4.22于湘北某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