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据说,这句话是宋代宰相吕蒙正,给当时时任太子宋真宗的劝告。吕氏家族从吕蒙正开始,便开启了学霸模式,最终成为拥有一门三宰相的家族。
在两宋三百多年内,以吕蒙正为首的东莱吕氏,活跃在宋朝的政坛之上。东莱吕氏至少出现过八位宰辅级高官,被后世称赞为“赵家天子吕家相”。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朝的吕氏家族,看看是谁开启了东莱吕氏的宰辅之路,他们在为官之时,又有哪些政绩和品行?
1、吕蒙正历仕两朝,三度拜相
吕蒙正出身于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吕龟图是五代时期后周政权里的起居郎,这个官职主要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行为和国家大事。
虽然吕蒙正幼年时,家庭比较显赫,但他的父亲却持家无道。所以,吕蒙正并没有享受到什么荣华富贵,反而因为父亲宠妾灭妻,把吕蒙正和他的母亲赶出家门,沦为街头乞丐。
后来,吕蒙正被洛阳城内寺院老和尚收留,靠着寺院中免费的斋饭生活。有一次,吕蒙正嘴馋想吃甜瓜,但他没有钱买,只好等着瓜自己掉落下来,趁着卖瓜之人没有发现,赶紧捡起来啃食。
生活上的苦并没有压倒吕蒙正,反而让他的意志更加积极向上。在洛阳寺院过活的哪些日子,吕蒙正寒窗苦读,等待命运的转机。
公元977年,宋太宗举办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三十四岁的吕蒙正考中状元。成为状元的吕蒙正深受宋太宗的青睐,被封为升州通判。允许他遇到不便处理的政务,可以直接越级上报给皇帝。
公元980年,吕蒙正留在宋太宗身边起草诏令,顾问政事。由于当时北方战事不断,宋太宗有意派出使臣到北方,希望能与北方进行和谈。吕蒙正向宋太宗推荐一人,但此人并非宋太宗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
后来,不管宋太宗问几次吕蒙正,吕蒙正都只推荐此人。一开始宋太宗觉得吕蒙正不懂得变通,为人固执。但是吕蒙正拍着胸脯跟宋太宗保证,这个人是满朝文武中综合实力最强的人,没有之一。事实证明,吕蒙正的眼光非常好,这个人出使北方的活动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由于吕蒙正始终以正道行事,再加上他能够慧眼识人,所以他深受皇帝的喜爱,仕途上也平步青云。没几年便升到了参知政事的职位,地位仅次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吕蒙正平步青云的时候,有见风使舵之人想贿赂吕蒙正,但都被吕蒙正拒绝了。吕蒙正的坚定真的就像他的名字那样“正”。
按照当时宋朝的惯例,当官员晋升到宰相级别时,可荫(yīn)补一子成为朝廷五品官员。但吕蒙却对这项政策不感兴趣,而且他觉得这种政策不可取,但介于这种政策确实会激励官员为朝廷服务。因此,吕蒙正劝谏皇帝,将荫补的子弟仅限于最低的九品。
宋太宗执政后期,曾经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召群臣宴饮。许多大臣都对宋太宗溜须拍马,只有吕蒙正不阿谀奉承。这股浩然正气,遇事敢直言的风气,也由吕蒙正传给后人。
吕蒙正历仕两朝,三度拜相,宦海沉浮,正直的品格在他的人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吕夷简豁达人生,为国尽心
吕蒙正晚年致仕回家,宋真宗依然十分挂念这位老臣。宋真宗希望吕蒙正举荐族中人才,效忠朝廷。吕蒙正觉得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大才。于是,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吕夷简。
初入仕途的吕夷简,就遇上了宋真宗的“天书运动”,所谓“天书运动”是指各地官员给皇帝造祥瑞、献祥瑞,以此来博得宋真宗的喜爱。吕夷简听到宋真宗颁旨让各地大兴土木,为此他上书直言,批评宋真宗的做法劳民伤财,并请求停止。宋真宗对于吕夷简十分欣赏,认为他言辞恳切,有爱国爱民之心。
后来,吕夷简数次被委以重任,出使辽国。然而,宋真宗并未让吕夷简进入权利的中枢,参政议政。直到宋真宗驾崩之后,临朝称制的刘太后才将吕夷简请入中枢,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
虽然刘太后算是吕夷简的伯乐,但吕夷简并没有因此对刘太后过多地讨好。前期,吕夷简做事还是很小心,尽量不得罪刘太后。当刘太后决定为了宋真宗百年之后依旧有祥瑞相伴于另一个世界,于是就决定大修宫殿。吕夷简苦苦劝谏刘太后不要铺张浪费、劳民伤财。
刘太后去世之后,宋仁宗亲政。吕夷简向宋仁宗提交过八项理政建议,尽管吕夷简一心为国,但宋仁宗的皇后却觉得吕夷简一直依附于刘太后,能言善辩不可再用。最终,吕夷简被归为刘太后一党,结束了宰相生涯。
吕夷简对此心有所恨,上书劝谏皇帝废后,但却遭到了范仲淹的反对,两个人为此结下梁子。即便如此,吕夷简还是继承了吕蒙正的识人善用,在西夏作乱之际,吕夷简还是向宋仁宗举荐了范仲淹,这也使得两个人冰释前嫌。
吕夷简有着豁达的人生观和为国尽心的品格,这成为了东莱吕氏家风传承的一部分。同样,他小心谨慎的一面,也被后人传承下去。
3、吕公著器识深远,沉静寡言
尽管吕氏简字辈的人做官出名的不多,但吕夷简的儿子们在政坛上的成就并不比吕夷简低。他们都曾位极人臣,屡次进入朝廷中枢。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吕公著。吕公著帮助高太后,开启北宋最后一个太平盛世。
吕公著还是宋仁宗“庆历新政”的坚定改革者,欧阳修一直认为吕夷简处理政务不当。但有趣的是,欧阳修与吕公著十分交好。
欧阳修在出使辽国的时候,还曾对辽国的皇帝宣传吕公著的人品,称吕公著“器识深远、沉静寡言、富贵不染其心”。颇得欧阳修赏识的吕公著,在欧阳修的举荐之下,一步步走向权利的中心。
在宋神宗执政之时,王安石变法在朝廷掀起了一阵革新的热潮。然而,吕公著对于这种激进的变革并不看好,他更偏向于司马光的保守思想。但这并不影响吕公著和王安石的私交。
王安石本想吕公著能够帮助他实现变法改革,没想到吕公著却直言变法的种种弊端,不顾曾经的私交,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曾经视若知己的朋友从此决裂。
后来,吕公著只能在地方任职,直到王安石和宋神宗相继去世之后,临朝掌权的高太后才将吕公著召回。
吕公著回朝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高太后上书了一份《十事疏》。他希望高太后能够广纳贤才,广开言路。
虽然高太后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导致宋朝的改革没有成功。但在吕公著的辅佐之下,高太后临朝期间,北宋的百姓总算是度过了一段较为安稳的时光。
自吕公著之后,东莱吕氏在宋朝的官场就很少出现宰辅级别的官员。但吕氏家族的向学之风却从未断绝。
此后的百余年时光中,吕氏一族的重心逐渐偏向讲学育人。
吕公著除了在政治领域出色之外,在思想文化上也对吕家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吕公著之后,吕家人才辈出。
其中,吕公著的儿子吕希哲,被世人称为“荥(yíng)阳先生”。他的学问兼具佛家和儒家两大学派。而吕希哲的孙子吕本中更是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著有《东莱先生诗集》。
除此之外,吕氏后人吕祖谦是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的名气在当时不亚于朱熹。“读书先做人”的教育理念就是吕祖谦提出来的,并且他认为读书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百姓和社会,空谈心性一点意义都没有。
朱熹因为欣赏吕祖谦,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吕祖谦的门下,拜其为师。吕祖谦的教育并非教人如何做官,而是更好地安邦治国。所以,培养人才,必须要德才兼备,方能持身以正。
自吕祖谦之后,吕家的声名逐渐衰落。但东莱吕氏这个家族曾经的荣耀,早已被深深印刻在历史中,无法被时间的长河所抹去。
回顾吕蒙正的一生,他为人正直、慧眼识人,而他的侄子吕夷简豁达人生,为国尽心,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器识深远,沉静寡言。一门三宰相的东莱吕氏,从来没有放弃过自我修养。正是因为他们自身正直的品行和非凡的能力,才被宋代历朝皇帝看中,才能够在宋朝的灿烂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