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忽然之恋,广美毕业展(4)—打脸

忽然之恋,广美毕业展(4)—打脸

作者: 望月wy | 来源:发表于2017-07-09 21:03 被阅读18次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引用过来,没有事先打招呼,如侵权,请告之,立即撤下


    左边的留言,一句脏口。不见得太脏,可是很气人,是不是?

    那我呢?

    2016年作品《琅曼斯德阿莫,Romance De Amor》

    当时,我一看这作品,心里立即嘀咕,这也叫艺术,无非一铁架子,上面乱挂一通彩色的线,艺术家是不是太好当了?

    这就是我的认知。

    站在我的立场上,我当然是对的。

    后来《羊城字体》的设计者,推给我一篇文章,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傻!

    以下文字引用自:《陈衔:毕业展,我看不懂,又不敢问……》

    朱茂贤 《琅曼斯德阿莫,Romance De Amor》,装置,200×200×300cm

    还有一件作品,有一个很费解的题目:《琅曼斯德阿莫,Romance De Amor》(中文是外文的音译,外文像法文但不是法文,意思估计是“浪漫的爱”,这样一个题目分明就是赶走观众啊)也在大厅的中间位置,两个大黑铁框撑着一片彩色面条,和背景混成不清不楚的一片,还稀稀拉拉的落得满地都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介绍,即使看过名签简介,我都会忽略它,把它当作单纯追求形式感的作品。你看它的简介是怎么写的:

    在这色彩万千的当代,人们往往有着各种交集,交集有的是友情,有的是爱情。我的感受更多的是爱情,它可以给你酸甜苦辣的感受。

    呵呵,除了看到交叉错落的彩条之外,我没有感受到友情、爱情,以及酸甜苦辣。

    作者不在现场,我问他的同学:“那件作品是表达什么的?我完全没感觉。”

    他说:“你过来,仔细看才能明白。”他指着彩条的局部说:“这是硅胶做的,不是面条。你看,这里是嘴巴,这里是眼睛,这是一个拉长的人头,其实一根彩条就是一个拉得很长很长的人体。”哦天哪,我看出来了,真是每一根彩条都是被拉得极长的人体,有胳膊有腿,有脑袋有屁股,比贾柯梅蒂的火柴人还要瘦长还要可怜,而且软巴塌的,人比黄花瘦瘦瘦瘦瘦啊!被撑在巨大无情的黑架子上,撑不住断掉的那些,落在地上一层,像是适应不了现实被摒弃的可怜虫。友情啊、爱情啊、现实啊,瘦弱残缺的人啊,无奈啊,酸甜苦辣啊,剪不断理还乱啊……这件作品好生动、好贴切、好可爱!

    看出来没有,每一根彩条都是一个有胳膊有腿的细长细长的人,右图更清楚一些,但图中黄色人的头已经掉了,就剩个脖子。

    那同学说:“作者为这组作品花了很多心思很多钱,是我们班花钱最多的作品之一。”

    我说:“看不出来啊。”

    他说:“硅胶是没有颜色的,作者尝试各种方法上色,光是上色试验,就做了一个多月,失败很多次。而且这么细长的造型,倒模出来很容易断掉,废品都有一大堆。”他比划了一下,我觉得有单人床那么大一堆(脑子里浮现出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身影)。

    他接着说:“地上的不是故意搞掉的,是硅胶韧性不够断掉的,刚开展时所有的面条人都撑在架子上的。”

    我倒觉得地上掉这么多更好,增加了悲凉的气氛。天天掉,掉到最后架子上一个人都没了,全瘫倒在地,呜呼哀哉,动态的无奈啊!

    好作品!好作品!我是不是有点兴奋得幸灾乐祸了?

    这苦命的孩子做试验这么有毅力,别玩艺术了,当化学材料实验员吧。

    他的泪还没流完呢!

    朱茂贤 《琅曼斯德阿莫,Romance De Amor》,铸铜,600×120×200cm。这些人太细了,背景的接缝都会干扰作品。我就不放局部图了,想看细节的话,亲自去现场吧

    “旁边那组金属丝人也是他的。”

    经提示我才意识到,旁边还有一组铁丝人(就是上图),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又瘦又长彩色长条人,但没有撑在架子上,而是或站或坐或跪在台子上,纠缠在一起。

    “是铜丝不是铁丝,很贵的。”

    可是一刷油漆,谁分得清是铜是铁。

    据说当初这组金属人放在里面展厅过道的地面上展出,阴阴暗暗散散乱乱的感觉。系主任路过时说:“这铁丝是谁的?怎么放在这里?”看来误认为一把废铁的人不止我一个,你说那孩子得有多受伤!好在广美雕塑系主任有教养有水平,不但没有一脚踢过去,明了真象后反而建议:摆在这里没效果,放到大厅里,做一个展台,再加几盏射灯。可即使按主任的意思强化了展示效果,还是被忽略。

    其实他的作品挺有意思,人物造型和材料选择都很特别很有表现力。可惜,作者应该对展示方式构想不足,没料到这种又细又空的作品不能随意摆在杂乱的空间里,必须专门建造一个背景,纯色无接缝,以突显主体。当然,这意味着得花更多的钱……

    文字转载自《陈衔:毕业展,我看不懂,又不敢问……》

    怎么样,不是他傻,是我傻。

    那句烂俗话,生活中不缺美,缺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掂量掂量这话,放在我身上,挺合适!

    陈老师最后一部分的话,其实是沉重:

    一种当代的展览理念

    你看,稍微请作者或知情者解释一下,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就迅速丰富起来,它们不但存在于展示出来的作品中,还存在于展示之前、展示之后;不但有作者知道的、要表达的意思,还有作者没有意识到的、在别人心中发生的联想……把这么多内容聚集起来,有看的、有说的、有听的,从作者到作品到观众,来回反复,多么丰富,多么值得品味。这决不是观光般快速浏览一遍就能体会的。

    说句欠揍的话:都21世纪了,资讯技术都这么发达了,欣赏艺术难道还固守于惊鸿一瞥式的单调老古董方式吗?沟通、互动、多渠道的方式难道只存在于标明需要互动的作品中,而不是欣赏所有作品的新方式吗?

    一千多件(组)作品,里面包含了多少学生们细腻独特的敏感点,多少有趣的构思,多少艰辛和迷茫,以及多少傻乎乎的缺心眼、没经验,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展览上展示出来的作品不过是一个节点,串连着前前后后虚虚实实这么多内容。如果我们能感受到所有这些,作品才真正从架上、墙上走下来,弥漫在观众周围,有形的、无形的,汇成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如果能这样去感受,那只有不完美的展示方式,没有不完美的作品了。

    这,才是一种当代眼光吧。

    可是,我们现在的展示方式多么单调,多么浪费。一个月的时间里,成千上万人在僵硬的作品前茫然走过,只等着6月23号全部拆除、消失,一千多人的精神世界、大学生活也随之烟消云散。

    我为这一刻的到来心痛,比看到熊孩子打碎一件展品还心痛。学校如果能把弥漫在每件作品周围的资讯搜集起来,一年,两年,每年都做,一年一年地叠加一起,积累到一定程度,我相信从中能挖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这不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大数据建设吗?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需要持续多年的摸索、研究,逐渐成熟。人文学院的同学是不是可以承担这个课题?

    远远望着美术馆,方方正正的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满了涌动的心思。一个月后,会被清空,格式化。

    文字转载自《陈衔:毕业展,我看不懂,又不敢问……》

    没错,我每次和一个设计者取得联系,都是赶紧翻他or她的朋友圈,因为里面有他们的所感、所思,所见,以及我非常想看到的布展过程,可惜,展厅里都没有,只是一个孤零零的作品。

    自己傻,却以为自己不傻,此乃真傻,是以这部分内容,命名为《打脸》,自己打自己的脸!

    忽忆一事。

    我曾请教过一位UI设计师1个问题:

    我问:“追波上的东西,不能作为参考啊,太多的设计师都是在炫技,根本不考虑现实状况”

    设计师答:不好意思 昨天太忙了。想晚会回你 结果忙忘记了。追波上面的设计 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尝试。设计师对风格和趋势的尝试 很多新的设计 是从追波开始的。 如果考虑现实建议你去看一一下behance 比较接近 真实项目 追波更多的是设计师的脑洞 和 打破常规的想法 有很多不现实 但是就是有了这些尝试 设计才会有新的东西出来。然后工程师去实现

    追波,也即dribble,汇集了太多设计师的网站,各种创意乱飞!

    我的问题,其实很有道理。

    可惜,这不是专业人士的思维模式,业余VS专业,看似差异一点,实则相隔几百条街。

    不得不警惕着!


    目录:

    忽然之恋,广美毕业展(1)—瞎凑热闹  

    忽然之恋,广美毕业展(2)—酸甜苦辣咸

    忽然之恋,广美毕业展(3)—假装很懂

    忽然之恋,广美毕业展(4)—打脸 (U r here)

    忽然之恋,广美毕业展(5)—感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忽然之恋,广美毕业展(4)—打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kw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