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营销按钮》读书笔记

《营销按钮》读书笔记

作者: 小曹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1-17 22:26 被阅读0次

    不知道什么时候关注了老苗的公众号,因为文章浅显易懂却常有新颖观点,便一直关注着。从公众号中得了不少启示,出了书自然也要读一下。

    之前老苗写了篇推文,把书中内容做了个提纲性的汇总:

    按钮定律一:不重要的事不去做,不要被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牵着鼻子走。
    按钮定律二:任何企业的任何时期,其关键的行为也只有一两个,对它进行轻轻触动,就可能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营销的按钮。正确的启动按钮,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按钮定律三:矛盾会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会起变化,企业经营的关键行为也在变化,需要启动的按钮也随之改变。
    按钮定律四:矛盾论最反对的是形而上的平衡论和均衡论。这在营销实践中就表现为形而上的平衡论和系统论,是最有迷惑性的,也是我们最应该反对的。
    按钮定律五:“陷阱”总是伪装成“馅饼”的样子等着你,机会却总是让人觉得像“陷阱”而让人擦肩而过。
    按钮定律六:企业最稳妥的营销就是把100%的营销资源,投入到5%的关键事项当中。
    按钮定律七:营销按钮的实施具有复杂性。如何使该行为彻底落地,达成实效,需要企业各种资源的集中,步调的协调,执行的到位。

    不过,最终成书的内容似乎比列出的提纲少了很多。

    书的内容一如既往的浅显易懂,甚至部分章节为了把问题说清楚而导致行文略啰嗦。

    然而章节之间的逻辑性不是很强,拆开也基本不影响阅读,像是公众号文章的集合。

    另外,老苗自己说营销是个系统工程,然后取个“营销按钮”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误解。

    这本书在谈什么?

    集中资源于关键营销行为,能让营销事半功倍。

    作者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人性是营销的基本立足点。

    市场是非理性的。

    当下的内容传播需要有鲜明的立场。

    产品、渠道的打造是系统性工程。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么?

    思想可以借鉴,方法只能参考。

    书中不少观点来自营销管理、行为设计学等,也有一些并无科学根据或者未经验证的内容,需要有选择的借鉴。

    方法同理,应有选择的参考、改进后使用。

    这本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老苗列举了很多零售行业的案例,并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而这些是小曹之前不了解、未思考过的。

    前言

    “加力度、挖根源、抓典型、建体系”,是解决问题的通常且有效的思路。

    纽约治理犯罪,则是利用“破窗理论”,看似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实则抓住犯罪活动的关键诱因,从而低成本高效率的降低犯罪率。

    劲酒早期靠保健品模式起家,在保健品信任危机时,用小酒转入小餐饮渠道,弱化保健品属性,增强酒属性,从而摆脱保健品信任危机,继续发展壮大。

    任何企业的任何阶段,其关键的营销行为都只有一两个,如果我们能够把资源集中于关键行为,哪怕进行小小的触动,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老苗把这种通过深刻营销洞察找出的关键行为称为“营销按钮”。

    将方案模糊化放到一个宏大的体系中提出,证伪的难度就很大,安全性是极高的。这是很多大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的生存之道。

    切记能够带来结果的只有行为,不是体系、理念、方法、工具,这些都是为让关键营销行为更加有效的手段。

    小曹同学:关于劲酒的小餐饮渠道,餐饮渠道的保健品属性确实很弱,但很多人还偏爱食补,劲酒是发现了特色需求。

    营销按钮,是指不同阶段的极少数关键行为。换句话说,不同阶段的关键行为是不同的。企业应当依据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的集中力量于关键点,形成优势,实现经营的质变。

    只有行为才能带来结果,但行为不是盲目的,需要战略与方案的指导,方案必须是可执行的、可落地的。

    模糊的方案看似正确,却没有实际指导意义,也无法交付结果。比如“往有阳光的地方走”。 】

    第一章 每个人身上都装满了营销按钮

    小曹同学:第一小节试图通过一些事例来说明人类有一些固有的行为模式,掌握并利用这些模式,可以让消费者“自动自发”。不过读了几遍,始终感觉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有点勉强,论据并不充分,为了举例而举例的感觉。】

    对比原理涵盖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消费者首先感知的事物,会影响对后面接触事物的判断。在营销产品定价上,通常称为“锚定效应”。
    2. 消费者通常不太愿意做没有对比的决定(愿意做选择题是人的本性)。
    3. 在不熟悉的事物面前做选择,多数消费者会回避极端状况,比如最贵的或最便宜的,最大的或最小的。
    4. 过多的选项,会让消费者在做对比时不堪重负,从而影响其做最后的选择(人人都有选择恐惧症)。

    杜克大学的啤酒实验:

    高档啤酒与低档啤酒。选择人数2:1。
    高档、低档、超低档。低档人数增加47%,超低档0。超低档的存在让低档变得名正言顺。
    超高档、高档、低档。选择人数1:9:0。

    加多宝和王老吉凉茶大战,和其正很受伤;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大战,华龙和华丰很受伤,这两个“战争贩子”又进行茶饮料大战,直接把旭日升打死了;十五年前,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大战,搞得很多区域品牌消亡,而头些年,雪花又跳出来找青啤开练,结果把旁边的燕京快给练没了。

    小曹同学:关于对比原理,个人以为,很多时候对比是做决定的基础,有对比才能选择

    过去没用过的,我用了会有什么变化;两个类似的东西,差距在什么地方;现在做与不做一件事,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人们能做出更有利的决定。

    做选择时,需要有选项,但选项太多,人们对比结果时就会混乱,难以做出决定。

    关于啤酒实验,因为是小规模实验,数据难免极端,但有借鉴意义。

    如果想要提升高端销量,可以推出超高端,并定一个高价。如果超高端销量极低,高端销量增长明显,那么策略成功。反之,可能是超高端的价格还不够高。

    老苗把加多宝、王老吉等案例归结于对比原理,小曹以为并不妥当。应该是类似于第四章的“撕”。

    老大老二打仗,从消费者的视角看,其实是一场行业的营销“撕逼”,让消费者明白谁是行业内有实力的前2名。打的越厉害,两个品牌的曝光越多、关注越多,抢占的市场份额越多。】

    一、影响消费行为的葵花宝典

    耶鲁大学的恐惧实验:

    为高年级学生发放破伤风危害手册,手册分为高恐惧、低恐惧两个版本。一个月后,两个版本都没什么效果,注射疫苗的学生都是3%左右。
    但是,在手册上增加校医院位置地图和接种时间后,注射疫苗人数增加至28%。

    要影响人的行为必须让他觉得“值得做”和“容易做”。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觉得改变价值高且很容易改变,人们才会去做,如果改变的价值高而实现起来很难,人们会倾向于把现状合理化而拒绝改变。

    小曹同学:根据行为设计学教授B.J.Fogg的观点,让受众愿意行动,需要3点:

    1. 有意愿。这个人有意愿去行动,也就是值得做。
    2. 够简单。这个行动足够简单,他有能力去完成,也就是容易做。
    3. 提醒他。

    很多做的好的广告、着陆页等都符合这3点,比如赚钱APP的短视频广告,在视频中强调只要走路、刷视频就能赚钱——简单、值得,然后结尾提醒点击下载。】

    只要在“值得做”和“容易做”这两个维度上探索,往往就能找出改变消费行为的关键环节,通常它就是我们的“营销按钮”。

    企业在让消费者觉得“值得做”方面可谓下足苦功,从各个角度用不同方法向消费者传递“你值得拥有”“你必须拥有”,但在“容易做”这个维度下的功夫却明显不够。

    小曹同学:很多广告塑造品牌形象、传递产品价值做的很好,但就是不肯露出品牌logo、打上联系方式。】

    人是“一系列习惯积累的总和”,人们喜欢按照既有轨道去行动。一旦你让他做出的改变稍有难度,他们就会把现状进行“合理化”,从而维持现状。

    如果要让你的营销行为有效,必须要让你希望发生的消费行为变得容易。

    “容易做”永远是打开消费者一系列连锁消费行为的敲门砖。

    小曹同学:网络上的一些“容易做”:微信快捷登录、表单只要求1个手机号、不登录也能添加购物车、花呗支付……

    三次元中的一些“容易做”:大润发的免费购物班车、为推行公共交通施行公交免费、重大活动的专车接送……

    汽车是能够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感指数的工具,因为生活半径极大的增加,且降低了天气、时间等的影响。比如要去远一点的地方,或者天气比较差,和没有车的家庭相比,有车的家庭更容易做出行动的决定。】

    “值得做”“容易做”两个维度的六组关系:

    消费行为“值得做”的三个按钮

    1、建立替代经验。可以是离消费者距离最近的案例、生动的故事、直指人心的感人画面。

    2、提供虚拟所有权。让顾客在尚未购买的时候,产生“已经拥有”的感觉,是一种“将得到还尚未得到”的感觉。

    “损失厌恶感”是让人非常不爽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感觉,人们会想办法守住这份“虚拟所有”的感觉,做出购买行为或者继续关注。

    3、价值转换。每一类产品都有对应的价值属性。但可以通过营销手段使之发生价值转换,使产品彰显不一样的价值,更加让消费者“值得买”和“非买不可”。

    小曹同学:关于替代经验,水滴筹等平台是不错的应用案例。

    看不起病的人很多,但我们往往没有什么感触,更不会想到去捐款。水滴筹等平台把一个个的患者具体化后,特别是看到朋友转发的时候,仿佛病患就是自己认识的身边人一样,也就更容易去捐款。

    很多的招商、会销、成功学,甚至传销等,也都是讲一个弱小变强大、贫困变富足的故事,给人替代经验,仿佛自己加入也能成功。

    关于价值转换,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类似于心理账户,让消费者从高预算、强需求的账户中花钱。】

    让消费行为“容易做”的四个按钮

    1、行为分解。不需要让顾客一下就掏钱,只需要把他推向更高的购买决策阶段。

    购买决策过程5个阶段模式:问题认识—信息收集—方案评估—购买决策—购后行为。

    海澜之家“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的广告,没有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如何、品牌如何,它试图影响的消费行为是:你每年到我店里来两趟,买不买随你,逛逛就行。这比鼓动消费者掏钱容易多了。

    2、正确的激励。为促进刷牙,霍普金斯往牙膏里加了薄荷、柠檬酸之类的物质,给口腔带来清凉感和洁净感,这个小刺激成了每次刷牙的小激励。

    3、行动方案或提示。人是有惰性的,消费者更是如此。当他面临一大堆选择,很难会主动行动。你必须给他一个方案至少是一个行动提示,因势利导,消费行为才会容易发生。

    营养快线广告“早上喝一瓶,精神一上午”。“早上喝一瓶”这个提示,给了营养快线准确的消费场景,形成了消费产品的方案,使得消费行为变得“容易做”。

    4、利用“诱饵效应”,给消费者一个便利选择。通过一个不合理选项,让自己的目标选项显得更合理。

    威廉斯·索诺马公司首次推出家用烤面包机,消费者没见过,疑问多,没销量。推出更大、更贵的烤面包机作为诱饵,有了对比之后,原来型号的销量开始起色。

    超市做捆绑促销,有些产品绑了赠品,有些没绑,没绑的是绑了赠品的诱饵。

    做营销要腿勤眼勤脑勤,经常到市场上了解信息,防止自家产品成为别家诱饵

    小曹同学:关于激励,现在很多电商平台都在卖付费会员,时不时告诉你办会员后省了多少钱。一些电动汽车也会在停车后告诉你减少了多少碳排放,为环保做了多少贡献。

    关于诱饵效应,手机厂商的新品发布会很喜欢和友商比参数、性能、价格,把友商竞品作为诱饵。】

    二、有一种按钮,只被少数关键人掌握

    尝试者的快速接受往往让企业和中间商产生错觉,认为自己的产品策略和沟通策略是正确的,经常会因此造成较大的投资决策失误,带来产能过剩、推广失败等问题。

    早期采纳者是社区中最关键的人。对早期采纳者采用针对性营销动作,就是营销中的关键人物法则。

    关键人物的三个特征:

    • 内行
    • 乐于分享和助人
    • 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所谓内行,就是消费者所处的小圈子里,对某类知识最懂的那个人。

    明智的企业不会对保守者做太多的说服工作。更高明的手法是,直接把保守者树为靶子,会更有利于产品被市场所接受。

    小曹同学:受尝试者影响导致决策失误,小曹就经历过。新品上架一抢而空,第二批大量到货却全部积压。

    小米早期从操作系统切入手机领域,可以算是通过MIUI抓住了早期采纳者。

    “内行”往往是外行人给的称呼。

    理性的角度,找内行应该看行业内的评价,而不是听自己小圈子的讨论。但营销反而要找小圈子里的“内行”,哪怕他其实是个小白。】

    组成市场的基本单位不是“孤立的个体消费者”,而是一个个“内部有联络的社区”。

    “白领女性”“90后”“中产阶级”等目标定位之所以无效,是因为人群大而分散,分布在各个社区之中,难以形成连锁反应。

    社区不明确,早期采纳者就不明确,你就很难在特定群体中达到10%~15%的渗透率。

    小曹同学:换个角度,就是用户画像不够清晰、明确,找不到具体的用户,也就无法给出产品的具体使用场景。】

    早期采纳者的划分是意识形态化的,不是年龄、收入、职业等静态参数,是通过一个人对特定事物的态度来划分的,并且同一个人面对不同产品的时候,可能属于不同类别。

    小曹同学:我和你的早期采纳者的静态参数可能完全相同,但是,我的早期采纳者,可能是你的保守者。

    现在的网络广告投放,号称大数据、精准,可其实用来定向的参数都是静态的。精准永远都是相对的。】

    找到“关键人物”的按钮

    按钮一:产品或传播中设置的“稀缺且有价值信息”。

    按钮二:消除大众误区,发出正确声音。

    要想勾引早期采纳者,树立一个靶子让他们去打,能大大刺激他们的积极性。

    按钮三:让他可以对产品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付出。

    按钮四:产品或品牌自身进行不断的创新。

    小曹同学:稀缺且有价值的信息,增加的是社交货币,让人愿意去分享。

    消除误区也是类似,证明别人是错的,或者告诉别人某件事其实是错的,往往能提升优越感,获得别人的认可。

    让用户付出,一方面是增加用户的沉没成本,另一方面利用了行为一致性。】

    第二章 再挖人性中那些按钮法则

    叶茂中做真功夫策划的洞察:菜市场买菜多给点分量,顾客绝对点赞。而快餐的饭菜多给了,顾客就会很容易吃饱甚至吃撑。

    同样的饭菜,顾客吃的将饱未饱比吃饱时给的评价更高。所以真功夫减少套餐菜量,增加托盘重量,拿着沉甸甸,感觉分量足,还吃不饱。

    餐馆不是在乎饭菜成本,而是担心顾客吃饱后给出不好吃的评价。

    消费者不会用理性来感知产品和服务,在判断产品或服务时,有自己思考的路径,和企业自己判断的路径未必相同。

    企业在做好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应站在顾客感知的角度,把消费者心中的“产品质量”,也就是“感知质量”做好。

    认知大于事实”,你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消费者认为你好。

    小曹同学:很多产品外观漂亮,内部糟糕,但消费者只看到外观,甚至只用外观评价产品。

    这也导致很多企业投机取巧,过度宣传感知质量,忽视产品质量。

    比如小米,手机探索版号称透明,却鸡贼的放一块装饰板,掩盖住真实的电路板。近期小米电视拆机拆出一堆胶带,实例解释什么叫做金玉其外。

    比如大众,用踩车门、关门声、按机盖等与质量无关的方式误导消费者很多年,却连续在正面25%偏置碰撞中拿到最差成绩,这事一点也不高级。】

    乔治·布什洲际机场减少顾客取行李时间过长的办法:

    • 过去,走到取行李处1分钟、等行李7分钟,耗时8分钟
    • 现在,走到取行李处6分钟、等行李2分钟,耗时8分钟

    时间未变,但顾客感知变了,投诉大幅下降。

    泡沫多的洗衣粉清洁效果更好、黏稠的牛奶营养价值更高、重的家具更加真材实料……

    人的大脑是去繁就简的,喜欢把繁杂的、专业的信息分门别类,用一两个我们自认为的“关键信息”来做更多的判断。所以我们形成了大量的刻板印象,而这恰恰是最容易产生营销按钮的地方。

    小曹同学:朝三暮四不是笑话,换一个组合,顾客的感知天壤之别。

    引导流程也是如此。原本10个小步骤一同显示,完成率低。换成3个步骤组合依次显示,完成率就会上升。】

    一、样本偏差,最容易让人摁错“按钮”的陷阱

    人们总是习惯于对极端状况进行激励,而不是日常状况。这就导致了“样本偏差”,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个人经验。

    企业在做决策时候,喜欢征求四面八方的意见。经常会有特定人员从单一角度,集中反映意见,一旦决策者失察,就会造成偏差。

    哈慈的V26减肥沙琪晶,公司管理层、经销商、销售、消费者都说贵,于是推降价国产装,结果价格、形象识别混乱,最终失败。

    市场反映贵,你首先要审视自己的定位是否错了。如果没错,你要做的不是降价,而是一方面强调自己“贵得有道理”,另一方面要借助消费者认知,强调自己贵,反倒能增强消费者认同。

    小曹同学:引用一段网友的评论:

    哈慈郭立文考虑了市场意见,却没有考虑自己定价的初衷。为什么当初要定这个价格,如果考虑一下定价人的意见,是否可以弥补一定的样本偏差?
    倾听意见的时候,要想清楚这些意见究竟在说什么?市场反应贵,是指单纯的价格贵?还是指价格超出了价值?如果仅是单纯的价格贵然而价格与所定位的价值相符,则不应降价,反而需要借助市场的这一反馈进一步突出价值,强化消费者认知。

    杰夫·贝索斯说:“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打败竞争对手”。在周围人都说错的时候,坚持观点真的很需要定力。】

    二、触动年轻人的按钮,真的不一样吗

    每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都会明显打上时代的烙印。

    90后也好,00后也好……他们有些特征是时代特征,要看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有的特征是年龄特征,过了这个年纪就回归了。

    理解年轻人要从本质入手。一是要把年轻人当“人”看,他们有人的共性和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共性,二是要了解这批年轻人的时代特征并加以应对。

    心理学教授陈默认为,对于中国来说,1993年是一个分界点,因为这一年取消了粮票,意味着93年以后生活的小孩子的生活更加富足、便利。

    “93”后的时代特征:

    1. 对话语权要求较高
    2. 情感负担重
    3. 知识面广阔
    4. 现实感弱
    5. 尊重个体的自由主义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

    小曹同学:《营销管理》里面的“同期群”概念。

    过去表示打电话,是把手比个“六”贴脸上。现在小孩子表示打电话,是直接把手掌贴脸上。不是因为他们是XX后,而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移动通讯时代。

    环境变了,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的人,其行为、认知也必然和过去不同。】

    三、基于人性的共鸣三法则

    在碎片化和多层次的环境中,需要和消费者有更多共鸣、互动,才能引来更多的追随、认同。

    自黑

    主动展示一些缺憾,从根源上卸掉受众“找毛病”的动力。同时让受众产生亲近感和优越感。

    树敌

    一定要有敌人。如果你不去旗帜鲜明地反对你的敌人,你自己的立场显得就不那么鲜明,立场不鲜明,你的品牌个性、形象都会是模糊的,自然很难得到目标群体的认同。

    营销战抢夺的是消费者心智。找出你的“非顾客”、找出竞争对手,跟他们划清界限,向他们宣战,甚至像乔布斯那样摆出鱼死网破的姿态,更有利于俘获你目标群体的芳心。

    韭菜盒子三要素

    刺激:广告投放频次大、效率高;广告表现极端,印象深刻。

    冲人和激起情绪:好的传播要让人又爱又恨。有多少人爱就有多少人恨。爱恨相对立,产生主动传播。

    第三章 情绪和欲望是市场的火药库

    人类不是有情绪的思考动物,而是能够思考的情绪动物。

    一、没有情绪的营销都是“假营销”

    情绪可以瞬间传染人影响人,而道理不行。一个词的情绪密度越高,人们越能记住。

    大脑能耗高,因此人们是能不用就不用,人的多数行为是不经思考的自然而然的反应。

    一个理性信息经过情感中心时,如果不能引起情绪上的反应,就无法进入本能中心,也就不能影响人的最终行为。

    需要只是引发行为的倾向,目标和威胁才是行为的原因。

    小曹同学:这段有个“思考中心、情感中心、本能中心”的比喻,姑且叫比喻吧。搜索了下,似乎来自九型人格?还有一本《销售脑》的书,看简介里面也是把大脑分成三部分。

    且不论科学与否,这个比喻对于理解内容倒是很有帮助。】

    二、营销人的一大坑:所有问题自己扛

    一个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产品,其多数的消费者受其直接营销行为的影响是很少的。大多数的消费者是受市场整体氛围的影响:身边人的购买、评价、议论,网络的热议、好评等。

    通常一次成功的互联网传播分为启推、裂变、扩散和热搜四个阶段。

    企业能够完全主导的仅仅在启推阶段,能够部分主导的是裂变阶段,到了扩散和热搜阶段,企业自己实际上是无法控制的,它是由整个互联网对这个内容的情绪氛围决定的。

    市场的根本力量并不是来自企业的营销行为,而是通过营销行为直击消费者头脑中的情绪按钮,引发集体行为和连锁反应。

    小曹同学:想起罗一笑事件,热搜之后,风向转变几乎是一夜之间,不受任何人控制。

    这也符合《乌合之众》里的观点: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的情绪则是简单和夸张。

    任何一点偏离预期的暗示,都可能导致传播失败。】

    三、市场从不理性

    市场不会理性,只会用新的感性代替旧的感性。

    没有哪些冷静客观的内容是能够在互联网上被引爆传播的,一个“极致产品”如果没有“情怀”的支撑,只是一个高成本的产品成果,如果它的“情怀”无法引起顾客情绪上的共鸣,也只是企业的自说自话而已。

    小曹同学:很多人说的理性,其实只是自己想象中的理性、自己理解的理性,比如认为消费者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认为利润高就会有经销商抢着销售。】

    销售跟营销不一样,销售的核心业务技能是谈判,而销售的谈判不是说服谁、搞定谁、辩论赢了谁,而是赢得对方的信任。

    讲故事比讲数据有效,讲大量的事实不如讲个案有效,希望工程讲述多少失学儿童不如一张大眼睛的照片有效。

    人不会做没有对比的决定。

    四、本能欲望”是市场上最强大的力量

    以前原始人面对一个不明怪兽,逃跑了,只要怪兽追不上,问题就解决了。但现在,一个问题它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不复存在。

    一起去面对问题,逐渐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提高。一味空泛地强调责任心是没有用的,只会培养“假大空”。

    小曹同学:单纯的强调责任心,并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能力解决掉、有意愿去解决,才能主动面对问题。】

    五、消费从不是个人的事,而是相对于他人的事

    我们追求的不是变得更好,而是比别人好,不是自我的成功,而是比别人成功。

    每次的“不利比较”,都会产生心理的“伤害”,都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利比较”的冲动,从而促使了消费欲望的提高。

    一个乞丐绝不会嫉妒亿万富翁,只会嫉妒比他收入更多的乞丐。一个亿万富翁也不会鄙视一个乞丐,鄙视这个乞丐的总是那些收入更多的乞丐。

    小曹同学:有比较,才有落差和优越,为了弥补落差、维持优越,就要不断消费。】

    第四章 寻找“内容为王”下的传播按钮

    一、北京奥运,营销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渠道为王时代的商业本质是跑马圈地,谁占据了更好的渠道、载体、资源,谁就会取得成功,空间价值获得最大化体现。

    渠道为王时代的根本特征是:

    1. 有效的信息渠道相对有限,顶级的信息渠道如央视更是稀缺。
    2. 信息渠道是单向的,对待营销信息,多数消费者只有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很难进行反馈。
    3. 购买行为商圈化,大部分消费行为发生在固定商圈之内,其进入其他商圈进行消费的成本较高,这使得终端话语权变得无限大。

    内容为王时代的根本特征是:

    1. 信息泛滥,产品众多,注意力是最为稀缺的资源。
    2. 如果你有好的内容,各种大大小小的渠道都会依附到你的身边,形成富集效应。
    3. 不同内容偏好形成不同社群,这是社群经济和粉丝营销的基础。
    4. 面对产品和品牌信息,消费者具有畅通的反馈和与其他用户交流的渠道。

    小曹同学:从集市、商超到购物中心,人们的消费都依托于实体,因此终端为王。

    从电商、微商到直播,人们的消费都依赖于认知,认知是靠内容改变和影响的,因此内容为王。

    注意力稀缺,好的内容可以吸引注意力,也就能吸引各种渠道。】

    互联网语境下的营销传播规则

    1. 大众传播不能讲道理,而是做情绪。
    2. 如果一定要讲道理,可以建立小的社群。
    3. 一定要站到更大众的立场,否则可能会被撕得很惨。
    4. 可以吐槽,但一定要正能量,至少不能全是负能量。
    5. 切忌讨好所有人,一定要有敌人,最好跟敌人能撕起来。

    小曹同学:过去的大众媒体是单向的,网络语境是双向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声,也就可以表达观点、宣泄情绪。

    所以总会看到不满意,总会看到批评嘲讽。既然如此,不如拒绝中庸,立场鲜明。】

    二、互联网语境下,传统的沟通方式像是“不说人话”

    传统营销是“渠道为王”时代下的灌输式营销,互联网的营销是“内容为王”时代下的互动式营销。

    人比产品或者品牌更加容易记忆,更加容易传播。互联网传播裂变靠的也是人,而我们更关注的是有情感的人而非相对冷冰冰的品牌。

    现在的品牌人格化,一是打造不完美,二是给自己贴标签。

    小曹同学:人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品牌人格化,像是给品牌自己做一个“用户画像”,通过形象、行为、立场、能力、性格等维度,塑造一个鲜明的“代言人”。】

    三、你为谁说话,比你说了什么更重要

    当我们决定是否接受来自别人的信息时,我们习惯于先考虑对方的立场

    如果跟自己立场一样的,哪怕内容荒谬也有很多人接受,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如果感觉你跟他立场不一样,再客观的内容也会被怀疑别有用心。

    想要有铁粉,必须变成粉丝的铁粉,粉丝必须天然正确,隔着屏幕都要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支持。说他们想说的话,证明他们是正确的,重要的。

    小曹同学:辟谣不能讲道理,因为相信谣言的人认为自己才是有道理的。你否定他们的观点,就是站在对立的立场。

    想让别人接受,可以从“同一类人”的角度入手。

    比如对方说“电视上的教授说……”,不需要反驳,因为对方也听不进去,用另一个“教授”去否定就可以:“北京的XX教授说那是错的”——我和你的立场都是“相信教授”,观点对立的是两个教授,和你我并无关系。

    对于瑞典的环保少女,国外有网友评论说:“你无法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批评一个青少年的想法,唯一的选择是派出另一个青少年”。

    一个女孩被成年人围攻,天然就占领了道德高地。而两个小孩吵架,大人们就可以吃瓜了。】

    立场营销三定律

    第一,“灌鸡汤”。

    鸡汤关注人的情绪,更主观。干货关注人的具体行为和方法,更客观。照顾对方感受是鸡汤,做实事要干货。

    第二,“救驾护驾”。

    为你受众的行为找到有利的依据,为你受众的“敌人”(立场对立的人)找不利证据。

    找依据有两种方法:说自己苦,说敌人傻。

    第三,打造粉丝梦。

    小曹同学:找依据的两种方法的应用,网上几乎随处可见。

    你说他是骗子、坏蛋,他说他也不容易。你说电动车续航短,他说开汽油车不环保。】

    五、要互动,这是个看新闻也要发弹幕的时代

    流量的本质是用户时间。

    六、自带流量就是自带话题,在与敌人斗争中成长

    开撕是个技术活,撕得好,绝不是两败俱伤,而是开创双赢。

    和气生财,是“小商圈思维”,有一定的使用局限。它的底层逻辑是在有限的客流范围内,尽量争取更多客户的信任和好感。

    但当我们面对大众,面对互联网的时候,我们有着几乎无限多的信息和几乎无限多的客流,一团和气往往意味着你面目模糊,无法在人群中留下印记,无法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

    撕,可以理解为传播中对异议的反对、批评、抨击和争论。

    “培养一些强敌,即一些在重大问题上与你观点不一样的敌人。你会在一些基本理念上与他展开殊死斗争,但你和你的敌人都会在斗争中获益匪浅。”“你的竞争对手扮演的角色就是迫使你变得更好。”

    小曹同学:又是美国大选的时候。两派的候选人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处处针锋相对,而两派都不缺乏支持者。

    一个立场模糊的人,人们会把他当做墙头草,结果是墙两边都没有支持者,只能骑在墙上。】

    开撕注意事项

    第一,树敌要准,不要老想着你的竞争对手,那还是“小商圈思维”。正确的树敌法则是寻找理念不一致的人和事物

    第二,不要轻易树敌,但一定要挑大个的。

    第三,只求立场鲜明,绝不中庸客观。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

    第四,战场选择一定要在理念层面,高端且更有威力。

    小曹同学:如果碰瓷,都是找大品牌,只要有回应就是赢。

    大品牌被碰瓷,稳妥的做法是不回应。回应就意味着把碰瓷的人放在眼里了。】

    七、去练习,否则你挖来所有杜蕾斯小编也做不好内容

    必须要有话题,没话题群众没法参与。

    品牌要更像人,因为人们更喜欢谈论人而不是事情,更不是相对冰冷的产品。

    要说人话,不能太高端脱离大众,否则群众没法一起愉快地玩耍。

    第五章 在产品中设计按钮,是营销动作的第一步

    一、不是大单品不行了,是你的大单品不行了

    集中力量做大单品的逻辑没有变,变得是做大单品的关键行为。

    少数人的高度认可大于多数人的普通认可,这是现在做大单品最重要的逻辑。

    极致产品,是用大部分受众的不甚认可,来换取小众的极致认可。

    极致认可产生产品黏性、产生产品溢价、产生品牌沟通基础,进而形成传播能量,这是一个新品成功最重要的窍门。

    二、零食“撩”消费者的按钮在哪里

    人类是少有的“不饿也要吃东西的”动物。

    嗑瓜子、啃鸭脖,是一种即时激励

    三、生产型企业做品牌的按钮在哪里

    生产企业转型,难在老板的理念转变。

    产品组合、品牌打造、渠道选择、价格设计、终端建设、传播……每个都是转型门槛。

    生产型企业最根本的问题,恰恰就是产品!

    生产型企业在生产、品控、技术、研发等方面有很多可称道之处,但这只是一个从制造业角度衡量的产品,产品的各项参数领先、物美价廉、荣誉等身,但在产品定位、消费者使用场景、产品与销售渠道的复合度、品牌形象、信息传递与目标消费者的契合度上,却是一片空白或是模糊不清。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目前多数生产型企业拿来开拓市场的产品,只能算作无定位、无形象、沟通不清晰、场景不明确的“半成品”。

    小曹同学:关于产品问题部分,可以扩展下应用范围。

    比如,人们总是自认为能力全面、证书等身,配得上更好的职位和待遇,但其实个人怎么定位、个人需求与公司发展是否匹配、技能如何与岗位融合、优势怎么发挥、价值如何传递都是模糊的。】

    四、产品如何模仿性创新

    左右互搏,自己打自己,自己给自己做诱饵,吸引更多关注。

    阻击型产品或者侧翼型产品是在自己产品线基础上设阻击,要有“主场优势”,跑到人家地盘上乱枪打一通,很容易被揍得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统一的老坛酸菜火了之后,康师傅最恰当的应对是推“砂锅牛肉面”“番茄牛腩面”;要实在觉得酸辣口味有前途,就搞“酸辣牛肉面”“酸菜牛肉面”之类,跟着搞陈坛酸菜,就被统一带沟里去了。

    如果认为竞品品项是大势所趋,可以推出细分产品或升级产品。

    小曹同学:后来康师傅确实出了番茄牛腩面、酸辣牛肉面,不过,番茄牛腩面似乎因为味道原因并不受欢迎,康师傅热销的依旧是红烧牛肉面。】

    五、火爆的辣条和益生菌带给我们的启示

    卫龙启示:成为网红产品个6个关键词:

    脑洞。卫龙一路脑洞大开,吸引大量注意力。

    认知基础。辣条有85、90后的童年记忆,而这批人目前掌握市场主流话语权。

    混搭。产品属性混搭,形象混搭。

    推手。流行语、蠢贱形象、奇葩炒作等离不开网络推手。

    黏度。品牌传递的信息要有黏性,消费者愿意传播。

    渠道黑洞。代理制,避开只管收费但不提供渠道核心价值的渠道。淘宝上做站外引流。

    小曹同学:关键词“混搭”,感觉论述的很牵强。嗯……几个词总结的都挺牵强。

    脑洞、混搭、推手、黏度,都是吸引注意力的方法或目的。卫龙口味的“混搭”应是产品的改良。

    这本书里老苗多处强调渠道核心价值,推崇代理制,避开渠道黑洞。和是不是网红并无关系。

    至于认知基础,并非成为网红的充分条件。】

    益生菌启示:解决主要矛盾

    光知道需求是没用的,真正有用的是你知道需求中的矛盾,有矛盾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有按钮,你的产品和服务要能解决这种矛盾,才会有真正的未来。

    当前食品市场,无尽的口腹之欲和有限身体的矛盾,是最激烈、最尖锐的矛盾

    大多数食品企业的目光集中在加法上,如何让消费者多吃。很少企业做减法,让消费者少摄入、多代谢、减轻身体负担。

    六、为什么四家福建男装,不抵一个海澜之家

    按钮1,产品定位。定位基本款,满足穿衣基本需求。

    按钮2,解决冲突。针对男人不愿逛街、懒得挑和需要穿衣买衣的矛盾。

    按钮3,渠道整合。供应链垂直整合,海澜之家作为“链主”,打通上下游、整合资源、减少内部博弈。

    加盟店承担房租和运营,衣服卖不掉可退货。海澜之家对供应商不付全款,同时要求退货,而基本款容易再次售卖,供应商易接受。

    按钮4,商圈流量。门店选择三四线城市商圈。

    线上,广告投放量大。线下,三四线城市的商业中心,自然流量大。

    第六章 营销链按钮:顶层设计和终端驱动再造模型

    长期以来,品牌商把经销商当客户,把“统战对象”搞成了“斗争对象”,渠道博弈严重,内耗低效。

    中间商这个角色就没被重视过,甚至是遭到鄙视、仇视的。士农工商,商是排在最末尾的。中间商的地位和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市场认可。

    小曹同学:“士农工商”来自管仲的四民分业,并非等级尊卑排序,对“商”也并无贬低之意,只是按照职业划分而已。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央集权需求的重农抑商,科举后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士”也从管仲的“军士”演化成士大夫,形成了一种等级排序的认知。】

    分销商经济效果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由于中间商的存在,交易环节减少,交易成本降低,剥掉合理的中间环节,消费者拿到的商品价格只会更高而不会降低。

    企业是逐利的,怎会允许一个不创造价值的渠道成员存在。每个渠道成员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你减一个,成本就会增加一些。

    小曹同学:发展离不开资源,农、工创造资源,而商交换资源、产生价值,所以商是发展中必要、重要的环节。

    所谓的渠道扁平化,干掉了挣差价的中间商,平台自己成了中间商,收平台费、进场费、陈列费……旱涝保收,且不提供任何中间商的价值。

    拼多多商品便宜,或许有一部分原因是这样的:

    淘宝等平台需要付出高额的推广费,拉高了成本。

    拼多多的拼团模式,像中间商一样起到了促销推广的作用,品牌并没有为此付费,降低了成本。】

    一、告别渠道内耗,提升渠道效率

    中间商的价值:市场信息收集整理、促销推广、业务谈判、订货、移库、融资、承担风险、占有实体、付款和所有权转移。

    亚洲市场的分销水平十分低下,一方面过高的分销成本、低效和内耗,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大幅提高,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高渠道成本迫使企业普遍制定更高的产品零售价格,使得中国消费者不得不接受低性价比的商品。

    二、渠道管理的按钮,就在顶层设计之中

    达利做饮料,让经销商承担推广职能,给予更大激励,同时设置更高的目标。

    康师傅、可口可乐的通路精耕和直营终端,现在已经没有适用的环境。

    启动渠道按钮四步:

    1. 选择渠道级数和定义渠道性质。
    2. 制定销售政策。销售政策是界定渠道成员责权利的根本大纲,体现销售政策的最主要载体是经销合同。
    3. 跟销售政策匹配的价格体系。一张价格体系表就是一张渠道利益分配图,必须与各渠道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相对应,价格体系跟销售政策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
    4. 确定整合方向。

    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的要求:

    1. 厂商间责权利清晰。
    2. 充分调动渠道商的积极性。
    3. 能充分利用渠道商资源。
    4. 有利可图。
    5. 保持连贯性,双方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而不是逐渐变成博弈格局。

    四、“终端为王”的大坑,有多少埋多少

    营销的缺失无法通过销售的加强来弥补,二线品牌最大的缺失是与消费者的沟通弱。

    所谓的终端为王,很多时候,都是大企业把你引到一个叫“终端”的开阔地,然后用一个叫“品牌”的武器,对手无寸铁(品牌)的你,进行扫射,而你毫无还手之力。

    五、终端的形式无关紧要

    终端职能比终端形式更重要。

    终端有物流(含交易)、产品展示、信息传递、消费者教育四大职能,缺哪个,哪个就最重要。

    在选择终端时,首要选择能和消费者深度沟通的终端,如果没有,就去开发甚至创造能够深度接触的终端。

    名牌企业利用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能调动终端及渠道资源,同时其信息传递和消费者培养的职能更多通过品牌打造实现,这导致了名牌产品选择终端会更加重视产品展示和物流职能,更多的产品展示意味着更多的销售机会。

    对于大多数普通品牌来说,信息传递和消费者培养才是更加重要的,在缺乏有效信息传递的情况下,更多的曝光率可能会使产品死得更快。

    六、用传播理念改造终端体系

    以前的终端讲究的是“临门一脚”“终端拦截”,希望把产品更多、更抢眼地摆在消费者面前,或者让消费者实现“品牌转移”,主要针对方案评估和购买决策。

    小曹同学:过去信息渠道少,可供选择的方案也少。

    现在信息渠道多,特别是自媒体、直播、短视频,让很多小众或者市场占有率极低的产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信息收集的多了,参与选择的方案也就多了。】

    终端驱动再造模型的五个要素

    前终端。市场营销依赖信息,能够提供最有效信息的那个载体就是最有价值的载体。

    核心终端。核心终端必须是深度终端。

    后终端。售后服务还是“物流”逻辑,强调的是围绕产品的服务,维修、客诉等;而“后终端”则是信息流的逻辑,强调的是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小曹同学:在深度终端场景下,消费者有时间和动力去了解产品。

    前、后、核心终端,大概可以统称为认知终端,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认知,把货铺到消费者心里。】

    物流终端。解决消费者购买便利性问题,“把货铺到消费者面前”。

    企业经常陷入的误区是,在自己产品尚未得到市场认可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在物流终端投入重兵,企图通过“决胜终端”“终端为王”的手法,来获取市场的胜利,到头来只能南辕北辙,掉入“血拼终端”和“终端消耗”的陷阱。

    物流终端场景化

    如果你的终端无法跟消费者沟通,对于消费者而言,它只是一个消费的场所;而一旦你能够在终端与消费者进行沟通,那这个终端就是一个消费场景。

    终端驱动模型再造

    小曹同学:想起在商场看到的小天才手表柜台,把手表泡在水里做展示。

    虽然不知道目标群体是更看重功能,还是防水性能,但这个展示很能激起好奇心,让人关注、了解、分享,物流终端场景化了。】

    第七章 营销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一、那些年我们干过的自恋营销

    目前国内企业的掌舵人,基本是50、60、70后,协助老板制定营销战略的多数是70后部分是80后;但我们的市场已经以80、90、00后为主力,而且消费的潮流也是由他们主导。

    小曹同学:产品与市场策略的制定者、决策者,和市场是脱节的。

    是威胁,也是机会。】

    二、反智现象大量充斥在营销中

    在企业状况和市场环境发生改变,原来的推销工作逐渐变得起效甚微时,很多企业不是把目光瞄向能创造价值的营销,而是幻想把推销技能进一步提高甚至神化。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高手们将纷纷跳到“卖香炉”“卖袈裟”“卖钵盂”的公司。他们发现,卖这些给和尚比卖梳子给和尚容易多了,能卖得更多,更有成就感。创造的价值更多,当然获取的报酬也更多。

    把梳子卖给和尚,里面隐含的逻辑是:“你不要管我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连梳子都能卖给和尚,‘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误把推销当营销,误把套路当法门,资源配置错误,越努力越不幸。

    小曹同学:不愿意走出舒适圈,不能实事求是,根据条件变化而变化,维持过去的思维惯性,陷入所知障。

    过去成功的经验,成为未来发展的阻碍。】

    三、拿个猪蹄就能换来钱粮满仓?别傻了,转型吧

    很多人把这归为“空降兵”的水土不服,理念不合,直接就给弄到企业文化那么高的层面上去了。但事实上,指望挖个销售高管就能给自己建立一个合适的营销体系,指望搞个通路精耕、直控终端就能赢得市场,正是典型的“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小曹同学:还有另外一个角度。

    有的人是“见”过体系,而有的人是“建”过体系。“见”与“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亲自建过体系的人,才更清楚的知道体系的适用条件和边界。

    直接套用别人的体系,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自然是失败。】

    意中人的表白才叫表白,看不上的人表白只能叫“骚扰”。

    营销的缺失无法通过销售的加强来弥补。一个没有进入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即使仅仅放在消费者面前,其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品牌是靠赚钱做起来的,不是靠亏钱做起来的。

    小曹同学:现金流很重要,自由现金流更重要。】

    把货铺到消费者面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铺到消费者心里。

    小曹同学:通过认知终端,先于物流终端实现“心智预售”。】

    五、企业都要转型,营销人绝不能故步自封

    针对经销商甚至零售商都不能是“卖货思维”,必须是服务和价值提供的思维。卖货思维要去找消费者使劲。

    VIVO、OPPO这两年在三四线城市成功,表面看是深度分销导致消费者接触频次上升,从而带来业绩增长,而更深的原因则是步步高把“代理商做成分公司”的渠道顶层设计:在人员、房租、物流成本如此高昂的前提下,能够把深度分销做好,依赖的是渠道运作的高效和低内耗。

    小曹同学:小米在线上增长乏力时开设线下店,但受制于早先的价格设计,导致利润微薄,经销商不赚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营销按钮》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mh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