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FM
和大家聊聊怎么读书。 我不是读书方面的专家, 但是经常看到有小伙伴有以下的困惑: 1、一看书就困; 2、看书好累,看不进去; 3、我写了很多笔记,做了很多思维导图,可是感觉没什么用…… 所以,有小伙伴想问我,师兄你平时是如何读书和学习的。 趁此机会,也整理一下我自己读书的思路。 ---分割线--- 读书的方法,可以说是学习的方法, 那么,学习读书的方法,就是学习学习的方法, 是真正的授人以渔,真正的“元认知”。 我把读书的境界分为四层: 第一层,偷懒型。 在这一层里,读书就是看字,只用了眼睛, 没有用手,没有调到思考,更没有调用记忆和关联知识。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不划线,不记笔记,只是眼睛好像在阅读而已。 这是最低层次的阅读,吸收率不会超过5%。 第二层,流于表面。 这一层略有进步,相比眼睛看, 还会做一些笔记,甚至是漂亮的思维导图等。 但是仍然没有思考,没有调动关联知识, 只停留在抄写,做笔记的阶段。 吸收率不会超过10%。 第三层,举一反三。 这一层,基本进入高质量阅读阶段了。 你阅读到新知识、新理论的时候,不再只是做笔记写下来, 而是会思考, 自己过往的经历中,有哪些是符合这个理论的; 甚至思考,如何利用这个知识,帮助自己的工作生活。 到这一层,吸收率就能达到50%,甚至更多。 比如,以前,师兄在读《黏性》这本书的时候, (这是一本关于文案和创作的书) 里面说到黏性的第一个技巧:核心。 大意是说,在一篇文章或者演讲中,一定要有一个简洁明了的核心, 甚至为了精简,需要丢弃掉许多看似有用的内容。 当时读到这段之后,我就开始: 1、停下来,找3个以上的例子,正面or反面都行。 如我第一次去外面的平台分享讲课的时候,准备得很全面,但反馈一般, 是因为我当时力求内容面面俱到,结果展开过多,导致核心不足。 如我上周的直播,主旨鲜明,就是讲:呆萌妹子也会的选股方法, 这个话题可以发撒出很多内容,很多基础知识, 但是我在选择内容的时候,紧紧围绕着 呆萌妹子也会的选股方法 , 剔除太深、太难、太冷门的内容(尽管看起来很有用) 我甚至想到了 某品牌手机的“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 这些广告语都非常精炼简约, 手机固然有1000个卖点可以说,什么相机啊,外观啊,CPU啊,内存啊等等…… 但,这款手机舍弃掉了其他所有,瞄准了最后一个点,结果反而深入人心。 同理,大部分成功的广告语都是如此: 怕上火,喝王老吉 (强调 降火) xx奶茶杯子,连起来可以绕地球2圈 (强调卖的多) 等等。 2、思考这个技能如何改造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比如,我甚至当场就拿出了我那一周的直播大纲,开始修改来了起来; 我在思考,以后写文章的时候,如何保证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比如,动笔前,第一行就要求自己写下核心,才开始写细节。 ---分割线--- 第四层,和作者对话。 这一层,是我所认为的读书的最高境界了。 到了这一层,你不再是抱着虔诚地心去吸收知识, 而是把作者想象成你的朋友、同事,你和他就某个话题一起来讨论了。 你会从上面、下面、正面、反面,各个角度提问来和作者探讨。 你不仅用眼睛,手笔,调动思考, 你还调动了你关联的知识,甚至可能会尝试质疑书中的知识。 常见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这个理论我以前知道吗?有别的表述方式吗? 2、和我的日常有哪些关联吗?我在这个点上吃过亏/受过益吗? 3、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4、如何做才能指导我的工作生活? 5、这个技能/理论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其他人不用这个理论 ……等等。 做好了这一环节,吸收率可能有90%,甚至超过100%。 下面举例子。 ---分割线--- 先以刚才的《黏性》为例。 里面说到黏性的第一个技巧:核心。 大意是说,在一篇文章或者演讲中,一定要有一个简洁明了的核心, 甚至为了精简,需要丢弃掉许多看似有用的内容。 那么,我问停下来,掩卷沉思,甚至边想边写。 1、这个理论我以前知道吗?有别的表述方式吗? 这个理论我以前知道的。 我们沟通里用的“金字塔原理”,或者物理学里的“压强原理”,都是类似的思路。 包括小时候语文课,总是会说“主旨鲜明”,就是单点打透, 其实一样的道理…… 2、和我的日常有哪些关联吗?我在这个点上吃过亏/受过益吗? 开始举例,写下至少3个例子, 包括:作文,直播,公号文章,广告语,总统选举时的政治口号等等…… 都是要求精炼。 我以前在xxx和ooo的时候就犯了这个问题…… 像我们看xxx和ooo的演讲,还有苹果的发布会,在这一点上都做的淋漓尽致…… 3、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我趋向同意作者的看法。 因为听众的注意力有限,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的信息。 人脑擅长围绕着一个点记忆,不擅长记忆非结构化的信息。 特别是在信息越来越泛滥的现在,每个人的注意力很有限, 更加需要简约核心,快速抓住记忆点,占领读者的心智。 当然,我觉得也有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因为…… (注:一般到了这个问题, 都会进入 物理、心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元认知 的领域) 4、如何做才能指导我的工作生活? 以后无论是写文章,做直播,演讲,或者是日常的沟通工作, 都应该注意先抓核心重点。 为了防止自己忘掉,我应该在每次写文章和直播大纲的时候, 第一行就先思考清楚,且写下核心,之后所有的内容只能围绕着它进行…… 还有,我应该马上就去拿出3篇我以前的文章,进行练习修改,提炼核心…… 5、这个技能/理论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其他人不用这个理论 因为这个技能违背人的本能,尤其是那些知道很多信息的人。 懂很多的人,总是试图给听众“尽量多”的内容, 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比如某某手机最强的明明是外观,最贵的是屏幕, 我为什么只强调充电性能呀…… ——这么想的话,这其实是一种知识诅咒, 你只讲自己想要的,而忽视了听众的需求,忽略了听众的信息承受度…… 当然,提取核心的方法,也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因为…… ---分割线--- 再举个例子。 昨两天重翻了下达里奥的《原则》,有一条原则叫: 做决策时,要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 1、这个理论我以前知道吗?有别的表述方式吗? 这个原则,讲求做事要多看几步,不能只看眼前。 其实是一个大白话道理,谁都懂。 类似我们下象棋,都是要想好几步以后的事情,不然会吃亏。 我们平时常说的“要延时满足”,或者“要有远见”都是这个道理…… 2、和我的日常有哪些关联吗?我在这个点上吃过亏/受过益吗? 比方说,健身锻炼,短时内结果是“很累,很辛苦,浪费了玩耍和睡觉时间”, 后续的结果是自己变健康,作息规律; 更后续是以后少去医院,老了可以颐养天年; 不能只看短期的代价,要思考远期的结果。 反例包括吸毒,说谎,都是短时一时爽,爽完火葬场…… 甚至联想到以前读书时候拖延症不复习,最后完蛋…… 再包括投资里的做T, 短时是好像一天赚到了几十块,一百多块, 再往后推的结果是?更远期的结果是? ………… 3、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大致同意。 因为做到这一步,是让我们看得更加深远,思考得更加深刻, 也让我们对抗自己的本能…… 而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大部分人做事, 只会依靠自己的本能,只看到短期效益; 这个时候,那些能抵抗本能,思考长远的人, 就能超凡脱俗…… 当然,这种做法,其实很耗费脑力, 对于重大决定,可以用, 但日常的小决定(如吃什么,要不要剁手), 还是偶尔可以偷偷懒,要不然人生也挺没意思的…… …… 4、如何做才能指导我的工作生活? 所有重大的决定,自己都应该停下来问自己, 除了短时的结果,你思考后续的结果了吗? 尤其是那些 短时间内看起来很爽很美好的决定, 一定要多想想后续………… 5、这个技能/理论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其他人不用这个理论? 这个原则实施起来很耗费体力,而且是反人性的…… 小决定就算了…… 其他xxxooo等 ---分割线--- 信息如果只是靠背,靠写成思维导图, 它在我们的脑海中仍然只是孤岛…… 只有当它和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已有的认知相互连接的时候, 它才会内化成我们真正的知识。 通过这种方法,读一本好书, 是和世界上第一流的作家,教授,CEO等“人精”做朋友, 做深入地交流…… 知识就将得到快速地内化, 读书也将变得有效率, 你怎么可能不快速成长呢? 蜜豆们,你要不要实践一下呢? (关于更多选书读书的技巧方法,有机会再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