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是个拖延症晚期患者,小学时候作业最晚已经朝着十二点奔去了,到后面已经越发不可收拾:几乎所有事情都要等着deadline前赶得筋疲力尽才能完成。但是,我的精神压力却是贯穿事情始终的。明明知道最后期限在何处,却还是一边躺在沙发上无所事事一边又暗自着急。最后的结果是玩也没玩好,因为一直担心着,但是事情也没完成好,而这种对自己自责的情绪又会反过来使自己更加沮丧。
于是自己开始试着阅读时间管理类书籍,也开始尝试各种提高效率的方法,相关的APP也是用了不下一两百个,最后总结出了一套简单、易操作的做事“三部曲”,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1.不管好的坏的开始都是成功的一半
情景:我们时常有这种体会,无论什么事,只要着手做了,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了,难就难在开始。我无数次思考背后的原因,后来发觉问题出在我把要做的事情想得太过复杂和艰巨。每当做一件事之前,我总会有意无意暗示自己: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件事情工程量巨大;这么多事情我必须要在这周做完;如果要做完这件工作我需要付出多少多少时间。在这些想法的重压之下,有时我还开始做事便已经被吓趴下了。
对策:将事情的开始简单化、具体化。比如我要完成论文,那么我给自己定下的就不能再是“我要在本月论文初稿”这种看起来工程量巨大又难操作的目标,而是“坐在电脑桌前”或者“打开电脑”这样简单的动作;如果我要完成一份企划书,那么“完成一份完美的企划书”就明显会使人感到焦虑,“拿出草稿纸,动笔写下第一个字”就会轻松许多。
2.画出思维导图,将事情细化
情景: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要做的事情了,但我们要从哪里开始做起呢?既然是让自己感到困难和畏惧的事情,就不可能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项相对复杂,又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如果只是撑着头空想,那几乎只会越想越乱,而如果提笔写,似乎又不知道如何下手,有没有一种简单易学的思维模式呢?当然有。
对策: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必应网典
当确定我们的任务目标时,便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相关的目标细化,任务目标需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只要是自己能想到的先通通罗列出来,罗列好后进行检查,然后再进行下一层级的细化。这样,一个看起来复杂且艰巨的目标就被我们分解为一个个小板块了!
工具:电子设备(IOS)上我用的是MindNode,感觉还挺好用的,学习成本几乎为零,能很快上手。不过个人还是更偏向在纸上书写,感觉来的更方便快捷。
3.将分解后的目标变为具体可操作的动作
情景:当你将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后,你可能又会盯着这些小目标发愁了:接下来我该做什么呢?我要从哪个目标开始完成呢?别急!我们还有最后一步!当这最后一步完成,你会发现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对策: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将这所有的目标都转化为可以动手操作的一个个动作。之前我说过,小学生都喜欢听命于具体的、可操作的命令(详情请见1029课堂总结),对于我们略显“懒惰”的大脑来讲,它也更愿意去执行具体、可操作性的动作。现在请看到你手中已经细化了的目标,试着将每一个目标转变为可以立马去做的事。比如,近期我将要准备一个讲座,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讲讲“近十年来的高考政策变化”,那么我可以将这个目标转变为“通过网络查询近十年来的高考政策”。你看,我只是简单加上了动作词,是不是自己的大脑在看到第二句话时明显就知道要怎么做了呢?这就是这一步的奥妙所在。
总结
勇敢地跨出简单的第一步,将复杂的目标分解细化,将细化后的目标可操作化,做好这三步,你离告别拖延症又近了一步。记得当事情完成后,给自己一点点物质的奖励巩固这种正向影响哦!愿大家都能打赢“战拖”这场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