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吴伯凡
货币的起源
我们这节课的话题仍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货币。
现代世界的货币体系起源于威尼斯。在那个年代,作为通货的材料不是金子就是银子,非常笨重,商人不可能天天背着金银做生意,于是就把自己的金子和银子存放在岸上的寄存处,需要支付的时候拿着收条上岸去取。
这种在岸上的寄存处被叫做bank,也就是现在的银行。刚开始,银行给商人开出来的收条是一个总收条,比如一万两就开一张一万两的收条,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后来就演化成开十两、一百两、一千两这种票据组合。商人们支付的时候也就没必要再回来取了银子去支付,只需要把bank开的这个收条给别人就可以了,别人也可以拿着收条去取钱。
我们从这个场景里看到:货币是个多重契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共识和承诺。当然,货币得以通行有一个前提:持有借条或者货币的人跟货币本身没有密切的身份关联——假如别人捡到你掉的票子,也可以把银子取出来。
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纸币是穷人的信用卡。
银行收据演化而来的纸币不在乎你是谁,只要你持有那种特殊的货币就行,但后来发展出一种特殊的货币——信用卡:
信用卡是一种契约和合同;
货币与货币的持有人之间是完全关联的,在某种程度上,货币已经不是纸了,而是这个人了;
如果说货币是一种契约的话,信用卡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以身作约”,“约”也就是契约。
我们还经常听到一句话,“穷得只剩下钱了”,这里可以作多种解读,比如“你穷得只剩下纸币了,连信用卡都没有”。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信用卡,你的价值交易范围会大大受限,比如你现在在国外,手里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当地货币,那交易就无法完成。
与纸币相比,信用卡是一种普适性更高的价值共识和承诺。如果说货币是一种许可证、通行证,拥有货币是拥有通行权、许可权,那信用卡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货币,是以持有人对未来的承诺作为价值依据的。
从金银到纸币,再到信用卡,适用的场景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货币跟持有人的身份也越来越紧密。
以身作“约”
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货币:
它的适用范围最广;
它跟个人身份的关联度最强;
它不是以过去的价值存储,而是以未来的价值承诺作为货币的依据的。
也就是说,是否存在一种比信用卡还管用的货币呢?应该说,在金融世界里还没有这样的货币,但在整个社会里早已存在着这种货币了——套用“以身作则”这个词,我们把它称为“以身作约”,你自己就是一个契约。
我们暂且不说这种货币是什么,不妨在故事和场景里感受一下这种货币。
1.曾国藩的契约优化
熟悉曾国藩人生旅程的话就会知道,曾国藩一生中经历过一个重大的转变:从不好打交道变成很好打交道的人,这是个契约优化的过程。
最初跟他打交道的人都发现曾国藩的契约非常复杂,他单方面对你进行约束,这就导致他的合作者越来越少,给他使绊子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他把跟自己打交道的规则变得非常简单,尽可能明确“我的承诺是什么”,并且在单次行为中甚至都不约束你,宁可自己吃亏,但通过多次的行为以后,他就让你知道“我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最后,包括背后捅他刀子的人都在传播跟他打交道“是吃不了亏的”。
这样一来,拥有潜在资源的人,就愿意跟曾国藩合作,进行价值和资源交换,他的合作场景无形中就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广。
2.胡雪岩=特殊的货币
这个逻辑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胡雪岩本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人,但他把自己设定成一个路由器,将各种潜在的资源连接起来。比如甲乙丙丁都拥有资源,但他们彼此不关联,胡雪岩就能将甲乙丙丁都连接在一起,或者让甲和丙或者乙和丁之间实现价值交换,把不可能发生的价值聚合各方连接起来。
他为什么能连接起来这些人呢?因为他跟这些人之间形成了一个通信协议,并且通过他这个路由器实现了互通互联。从这个意义上说,胡雪岩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货币:他本身不具备既有的价值存储,就像一张纸或者是一张卡,是没有价值的,但他发现了一个货币——他自己。大家都相信他,也就是这个货币,他就变成了有一定普适范围的价值共识和承诺。
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个相反的例子:当你要做一件事情但没有资源的时候,大家都默不作声,或者你主动要求跟别人合作,别人却说“我没有资源”——真实的情况当然不是别人没有资源,而是你作为一个契约是不被相信的。
自由和契约
我们如果从自由的角度来看待贫穷和富有的话,贫穷就是不自由,富有就是自由。在自由和不自由的背后是契约的有无和多少。
你说你有钱是因为你拥有了一个契约,而且这个契约的承诺数量比较大。但钱只是诸多契约当中的一种——这张契约代表的是你在一个契约体系当中存储的财富数量,而99.99%的人都不拥有发行权。
自由是你拥有的契约数量、种类比其他人丰富,而且你是发行这个契约的人:在这个契约里,你提供契约的算法和数据。
自由可以有2种维度:
一种是在既有的算法里增加数据量。
一种是你自己设定一种算法,并让自己成为各种价值关联的关键节点。
自由,就是在价值互联当中成为关键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