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西西西
【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选择《九十九度中》是因为好奇,之前没看过林徽因的作品。我欣赏才女,在老师列的清单中看到了张爱玲的《金锁记》,这篇看过,也很喜欢,若再抒发已是重复的感受,没甚趣味。
《九十九度中》看了两遍,第一遍是纯阅读。因为情节与人物流动较快,一时会有看了后面忘记前面的情况。只觉出场人物很多,每个人都会绘上几笔,有自己的故事,是自己那个故事的主角。读着读着,发现有那么几个人重复出现在情节中,把零散的情节串起来。
这种体会我之前读《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时也有,出场人物多,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故事,人与人,事与事之间有错综的联系。可这些联系错综复杂,只靠在脑中想会觉乱糟糟,就忍不住拿出笔纸好好地梳理下人物关系和情节。把那些原本穿插的、前后颠倒的情节给它捋直的过程也是挺有意思的。
这就吸引我读了第二遍,有第一遍阅读做基础,又有了目的性,这遍读得虽快,但也更专注——边读边在一旁标出人物、地点、事件或转场的语句。我最欣赏的是这些转场的句子,不妨分享一二:
“前两天这院子就为了这事改变了模样,簇新的喜棚支出瓦檐丈余尺高。两旁红喜字玻璃方窗,由胡同的东头,和顺车厂的院里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前晚上六点左右,小三和环子,两个洋车夫的儿子,倒土筐的时候看到了,就告诉他们嬷……”
片段中,前一句写的是张家为老太太做寿搭的喜棚,承上文内容;由一扇“两旁红喜字玻璃方窗”就转场到了和顺车场的院里,启下文。
“‘怪热天多赏点吧。’又一个抿了抿干燥的口唇,想到方才胡同口的酸梅汤摊子,嘴里觉着渴。就是这嘴里渴得难受,杨三把卢二爷拉到东安市场西门口,……”
文中出现两个“嘴里觉着渴”,这一身体感觉实现了两个毫不相干人物的转场,一是刚给张家挑完货,等着收工钱的挑夫,一是拉着主人去和朋友吃饭的车夫。两人在文中没有任何交集,可这几字却能将读者从一个人物的场景中,拽到另一个人物的故事。这样的写法很是巧妙。
最近学习虚构小说的方法,老师说小说结构莫不如是“起、承、转、合”四字,无论使用倒叙、插叙等何种写法,文章最后,都得将洋洋洒洒铺开的人物、情节收拢回来。《九十九度中》写到了夜里。夜里,喝了酸梅汤的挑夫突发霍乱,寻医丁大夫——在张家喜宴上打牌并未当回事,最后无医而亡;车夫杨三与欠他钱的王康厮打被关拘留所,卢二爷为着被扣的洋车不停给王先生打电话,得知王先生出去饭局了(这里我猜是去了喜燕堂阿淑的婚礼);报馆的编辑正批阅着今天的新闻,他看到关于车夫打架的新闻,还有挑夫霍乱数小时毙命的新闻,不禁感到“白天去吃冰淇淋是件不聪明的事。”可他没想到,他和太太在市场吃冰淇淋时,卢二爷和他的两个朋友也在,其中一个朋友叫逸九,逸九看着那吃冰淇淋的太太想到了自己心中两个女人,一人已死,一人就是那个正在嫁人的阿淑……
这篇文章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在某个瞬间都是故事的主角,他们彼此不认识,但读者能以上帝视角看到故事中人物的联系。若这篇文章被拍成电影,应是部文艺片,每个镜头的转换流畅又巧妙,应也是很好看的。而题目《九十九度中》是因为这天很热,99华氏度等于37.22摄氏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