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刚读完东野圭吾所著《虚无的十字架》,作为我读过东野圭吾的第一本书,还是决定写一下读后感,趁情节故事还记得,趁关于罪与罚的印象还存在,趁我还有心情和笔触写下这些话。
悬疑小说的情节一直是错综复杂的,我爱读悬疑,从丹叔的《达·芬奇密码》入坑之后就再也没出来过,再也没有什么比悬疑小说更能刺激人的大脑,诚然散文优美,诚然科幻热血,诚然言情痴醉,诚然童话美好。
但是悬疑不同,它似真似假,亦真亦假,贴近生活,似乎就在身边,没有天马行空的脑洞,却如同一眼深不可测的黑洞,将人卷进漩涡中无法脱身。
我并不了解东野圭吾,儿时看过《解忧杂货店》只当他是一个脑洞略大的科幻小说家,《虚无的十字架》可以说是我有独立思想后看的他的第一本悬疑类书籍。
我记得有人说过,一本好书,内容中从不缺乏人性的争议。这本书即是,充满了罪过与赦免,愤怒与忧伤,似乎作者中立的态度让读者更加捉摸不透,摇摆不定。也就是说,一本好书,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也不是让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它是没有答案的,但你读完之后,或许就会找到那个你一直苦苦寻觅的属于自己的答案。
情节是错综的,我也不太愿意追究小说深不可测的情节,它们全部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关于杀人犯是否要被判处死刑。
曾经我以为一命偿一命是对的,小偷就应该截去双手,强奸犯就应该阉割,杀人犯就应该偿命。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杀人犯会被判处死缓,被判处无期,然后一点一点的减刑,直至出狱。
后来啊,一位朋友告诉我,进入监狱是在劳改,说是劳改,其实是工作,苦力。缺乏的劳动力正好由他们替补,不需要工钱也不需要抱怨,因为这是劳动改造,缺乏的劳动力在这里补全。然后等他们老了,没有利用价值了,没有劳动的力气了,再审阅说是表现积极,减刑出狱。当然,出狱后他们是安度晚年还是流落街头,自然不是我们可以管的。
这样的判决,可比直接判处死刑有利的多。
我无法判断或者证实朋友的话是不是对的,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至少对于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背负着罪恶活着要比死去更加痛苦。
但是如果罪犯并不认为自己有罪呢,他并不会背负罪恶,也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的人,无论死刑还是赦免,大概都是不会有灵魂的救赎吧。
总而言之,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良知,法律并不能公平的对待一切,无论是否处以死刑,被害人始终是不会复活,被害者的家属依旧失去了亲人,灵魂依旧遭受痛苦和折磨。从这一方面来说,处以罪犯死刑,仅仅只是为了安慰家属,给予他们一个所谓的公道。
解脱或者救赎,其中全部围绕着的只是人类自身的良知罢了。
死刑并不能使被害者家属得到救赎,死刑也并不一定能使犯人受到惩处,对于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背负着罪恶生活,确实是比死去要更加痛苦。他的良心必须一直一直的受到谴责,他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所以他会做许多许多事去弥补自己的过错,很多时候,他们做过的事要比罪恶多得多,等价看来,有良知的罪犯似乎更容易为社会做出贡献呢。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判断出犯人是否心存内疚和罪恶感,人的感情是最最复杂的东西,我们根本无法看出对方的情感。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凭借罪恶感来判断刑罚,只能恒定一个统一的处罚标准。
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公平的,但是至少目前,没有更加有效的方法去处理案例。
所以只能将错误延续,大概要一直等到新的方式出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