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原理包括三个要素,即“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在我们脑海中最直观最容易联想到就是财富、金钱或者黄金,抽象的理解为物质条件。
“经济基础”是指人类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在这个生机勃勃也是目前在浩瀚的宇宙中发现的唯一适合生命生存的地球村,创造出来的所有能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财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的总称。它包括哲学思想、文化体系、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制度、政治体制。还可以细化为哲学、小说、戏剧、法律、教育、宗教、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等。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影响前者。
需求层次论
我一直有一个藏在心底的不成熟也不敢随便公开的认知:即地球上的人类,不管是生活在欧洲的欧罗巴人,还是生活在非洲的班图人;不管是居住在北美洛基山的印第安人,还是居住在南美亚马逊河畔的土著人。人类之间的智力差距是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易消除。
如果非要说人类智力有什么差距的话,那么只有经济基础的差距。
我们的老祖宗充满了智慧,西方人也不是傻瓜笨蛋。
这个原理的创立者——马克思,不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西方人嘛。而且,两千年后,这个原理被另一位西方心理学家发扬光大,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斯洛。
在马斯洛金字塔般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处于塔底的是对衣、食、住、行、性的基本需求,当这些需求满足之后,才会逐渐上升,最终才能实现“高峰体验”,获得自我实现,真善美得以发挥。
很显然,最低的需求类似于经济基础,而更高的需求相当于上层建筑。
放之四海而皆准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人类会思考,对自己的行为能够有效控制,使之符合社会上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思想”使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从动物界脱颖而出,并最终与动物界分道扬镳,实现从“野蛮”到“文明”的飞跃。
我之所以说“很大程度上”而不是说“彻底”,因为在短暂的人类历史上,人性中兽性的一面时常出现。
因为人类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思想能力,使得任何理论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有的人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人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有的人赞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有的人追求“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有的人相信“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有的人追寻“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的人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有的人振臂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明白了吧?
不管是老祖宗的“仓廪足而知而礼节”,还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亦或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论,所有这些揭示的是人性或者社会发展中的普遍规律,而不包括特例。
我一直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直到我明白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之后,我发现我错了。
古今中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信手拈来,只是真理被不断的包装,不断地被修饰而已。我们之所以不认可这些真理,或者被眼花扰乱的特例所迷惑,或者被纷扰复杂的历史假象所困惑。
比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的规律,而不能因短暂的历史假象被否定。同样,本文中所论述的历史学十大原理也是如此。
生活中,只有吃饱了穿暖了,我们才会注意礼义廉耻;同样,对于一个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人,不可能去做一个道德标兵。这是我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简单理解。也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应有之义!
从古至今,相隔千年,对人性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如此准确,这不能不让人在难眠之夜感慨万千。我常常在合书而眠未眠的深夜游思,并感慨良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