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学会认字的时候,祖父就带着我看古典武侠小说。比如《杨家将》、《三侠五义》、《水浒传》等等。我们一个坐在摇椅里看,一个坐在书桌前看。
那个时候,我家里最多的还是金庸的小说,从《射雕英雄传》到《鹿鼎记》都有。小学阶段的记忆里,大多都是放学回家坐在课桌前看金庸的小说的场景。
金庸小说里的人物我基本都是喜欢的,比如《白马啸西风》里的李文秀,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神雕侠侣》里的郭襄等等。
当我长大后,突然对《天龙八部》感兴趣了。读完书又去看它的电视剧,翻拍很多,最爱的还是胡军版的。
里面诠释感情的主题曲是《宽恕》,由王菲唱的,第一句的歌词是来自《金刚经》的第一句,也让我非常喜欢。用在这部电视剧里,似乎是在诉说一种轮回、一种因果:
如是我闻,
爱本是恨的来处!
胡汉不归路,一个输一个苦……
难道爱比恨更难宽恕?
王菲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轻轻从云端飘下,诉说着一种悲凉的爱情。
阿朱与阿紫,就像女人的两面。一面是善解人意的温柔,一面是不被理解的任性自我。只是无论如何表现,都难以隐藏她们那种深沉的爱。阿朱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全身心的爱着萧峰,爱得将自己的需求掩盖,一心为他着想,爱的傻和痴。和萧峰在一起的日子,每一刻都是开心和痛苦并存。她知道他的抱负,知道他的痛苦,知道他的一切想法,只是,忘了自己的爱也是需要被他理解的。所以,最后她只能为了他而死掉。每次看到阿朱死的时候,我都会想:“为什么不说出来,为什么要因为误会而死别?”
小时候不懂,现在完全明白了,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还因为越是爱一个人,越是无法做到最真实的坦诚。害怕失去,才会真的失去。
也许,萧峰并不需要阿朱这样懂他,只是需要她的陪伴。当看到阿朱的离世。我们只能在心底轻轻叹息:“可你欠我幸福,拿什么来弥补……”
萧峰的确欠了阿朱的幸福,那阿紫呢?
阿紫的叛逆和偏激,都源于得不到的爱。她对萧峰的爱并不比阿朱少,但萧峰眼里只有阿朱。阿紫像个任性的孩子,任凭游坦之给她多少的爱,她都不要,任世间有多少的良人,她都不爱。
想起了《白马啸西风》里的那段话:
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公子…… 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和李文秀一样,除了心里的那个人,阿紫谁都不想要。可是萧峰是不理解她的,总是想让她去接受别的爱她的人。
感情如何能勉强?用道德去约束?用承诺去牵绊?如果不是发自心底的喜欢,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温柔。
萧峰死后,阿紫抱着他的尸体站在悬崖上。游坦之找了过来。阿紫幽幽地看着游坦之,说:“是呀,我姐夫总说我欠你的,那我把你的眼睛还给你吧!”她把双眼挖出扔给了游坦之,然后,抱紧死去的萧峰说:“现在你是我的了,再也不会离开我了。”最后,在众人的注视中,她抱着最爱的人跳下了悬崖。
阿朱和阿紫真的像极了女人的两面性,温柔懂事和刁蛮任性。
金庸写小说,感情写得很细腻,有时候一句话都值得人反复咀嚼。那种深情,再无第二个人能出其右。在这部《天龙八部》的书里更是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叶二娘杀人不眨眼的凶残形象,在玄慈被打时完全颠覆。众目睽睽之下,她哭着挡在玄慈身上说:“打我吧,是我勾引他的!”玄慈当即点了她的穴道,柔声地说:“痴人,你非我佛门弟子,何罪之有?” 玄慈自尽后,叶二娘也毫不留恋地随之而去。
也许,爱一个值得的人,真的很幸福,即便为他受尽苦,心里也是欢喜的。
张爱玲看到胡兰成的时候,那么高傲的一个女子会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只是,胡兰成并不值得张爱玲低到尘埃里。
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将感情写的很细腻、激烈,人物角色也写的偏激而尖锐。让人每每读到这些精彩的地方,感觉有万种风情在心里缠绕、流转,却心生欢喜。
胡军版的《天龙八部》无论是在人物的挑选,还是在歌曲和场景上,都非常符合原著的气质,让我很欣赏。
![](https://img.haomeiwen.com/i9039619/973b8ebca522da0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