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闻人尽孝心酸泪 唯有撰文慰楚凄

闻人尽孝心酸泪 唯有撰文慰楚凄

作者: bb107ad21a58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02:52 被阅读26次

    ——谨以此文纪念逝世八周年的伯父陈英

    (文\陈小中)

    2010年腊月16日

    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天空灰蒙、混沌。

    全县中小学生期末考试。考场一片寂静。

    12∶07分怀宁县4.8级地震。

    正在诧异间,大姐来电话,泣不成声:“大伯……走了……。”刹那间,天塌地陷,这特大噩耗不亚于8级地震。窗外凛冽的北风凄厉地咆哮着,漫天肆虐的雪花转眼间让天地挂上了片片白纱。巨大的悲哀笼罩着我,一任痛苦的泪水和着透心的追忆倾泻而出。

    伯父是我的亲人更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我小学毕业那年还是推荐才能上初中的最后一年,上初中的唯一一个指标老师给了他的堂弟。父亲找到老师理论:“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被推荐?”老师欠意地解释说:“你孩子的大伯在中学教书,只要找他准行。”那时的大伯因为大妈在北浴乡工作,女儿也是下放到北浴,大伯毅然舍弃优越的环境从县城宿松中学调到偏远的北浴初中。于是,父亲找到大伯,顺理成章地我便在异乡上了初中。一年后,大伯因工作需要又被调往原陈汉中学,我又随着大伯插入陈汉中学的首届初中部。初中毕业我考上了宿松中学,那年的七月七日母亲因病去逝,我兄弟姐妹6人,我排行第二,小弟还是处于吃奶的年龄,家中餐餐不是焖红芋就是煮红芋、白菜、萝卜,没有丁点儿油水,盐也是大妹东家借一匙西家讨一勺。有天中午,小弟勾着灶台,一边拖着锅盖,一边问比他大6岁的姐姐:“姐姐,今刀七么思?”姐姐含着泪正犹豫间,小弟看到又是红芋,一口大哭了起来。如此艰难的家境,父亲虽然愁肠百结,但却反复地安慰我:“就是砸锅卖铁、讨饭也要供你读书。”就在开学的第二天,父亲接到大伯捎来的口信,叫他带我到隘口中学报到。这期间,陈汉中学撤并,大伯随之调到隘口中学。父亲挑着一床破被和一个用泡桐树板自钉的木箱带着我一路走到大伯的房间,大伯轻言细语地跟父亲说:“小中读书的事,我早就作了安排,就在隘口跟我读。父亲(我爷爷)在北浴住我不放心,他老人家自己也想到你那里住,这样相互也有个照应。我每月给小中5元生活费(那时5元钱能用一个月),报名手续我已经全部办好了。”我和父亲满心欢喜,一脸的感激。从初中到高中,大伯到哪里就把我带到哪里,是大伯给了我求学的机会、立业的基础和做人的根本。

    与大伯相处多年,我耳闻目睹大伯特别省吃俭用。大伯大妈在北浴乡工作期间,在北浴吴垅买了一块地基盖了一栋土砖屋,平时是二个爷爷(大伯的父亲和大妈的父亲)在那里居住,大伯每次去看望二位老人,走出校门时总是把一双半成新的皮拖鞋(那时拖鞋很少,比较时新)拎在手中,赤着双脚走来走去。大伯抽烟,每次叫我给他买的都是9分钱一盒的“丰收”。大伯从不买牙膏、牙刷刷牙,而是用毛巾包着食指用盐水漱口。大伯一个人吃饭从不到食堂打菜,总是一个小灰碗,里面是吃了又吃的腐乳。大伯写诗文总是用清一色的香烟烟标(外包装纸),用大伯的话讲这样能防潮节纸又省钱。大伯总是穿一件灰蓝色的中山装,洗了又洗,补了又补,都成白色了……。大伯对自己的苛刻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却对别人又是多么的慷慨。大伯有2个儿子、一个女儿,10个侄子、5个侄女,除了将自己的子女培养上大学,晚辈中不分男女,个个都得到了他的照顾。二伯家小明大哥刚上高中,被子、帐子、毛巾、脸盆、粮票等,大伯办得一应俱全,用大哥自己的话讲那叫全供,每月5元钱生活费,有时亲自送,有时托人捎去。大哥在安庆师范学院进修体育期间,大伯怕大侄子受委屈,亲自从邮局寄去球衣、球裤,里里外外将大哥包装一新。1980年,大哥和小红姐在凉亭参加高考,大伯托汪凡明老师的母亲搭30元钱过去给兄妹俩作高考费用,至今小红姐回忆当年情景仍是声泪俱下。小松弟(叔父的长子)1995年大学毕业,因无法交出最后半年的学费而不能毕业,大伯听说后,急忙送去1000元。小松弟颤抖地捧着来之不易的证书,百感交集。小霞妹(叔父的女儿)小学毕业,数学基础不好,大伯利用暑假将她接到隘口放在他内弟家里请老师专门补习,每月另补助其内弟5元生活费。罗红弟(叔父的二子)当年在陈汉广福初中重点班学习,大伯每月总是趁周末从隘口走到广福,亲自送去5元生活费,每次都找老师了解罗红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摸黑又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回隘口。我的小弟小海初中辍学,大伯看他脑子灵活,不想他流落,在隘口街帮他请到修车师傅并交上拜师费,一有空就去看他,问长问短,当看到小海总是穿一套油腻腻脏兮兮的衣服时,又带他到商店买换洗衣服,其中一件白色的确凉,小海弟舍不得穿,硬是保存了十几年。后来我们了解到伯父接济我们的钱,除了他省下的,大都是他在同事那里借的,然后大伯五角、一元地归还。大伯用苦难来换取我们的未来,子侄辈中不乏书法家、诗人、教师、医生、军人、公务员,大伯的倾情付出终有回报。大伯啊,您是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内疚和伤痛!怎能忘记:当年您先后将小成、小奇、小东、小钢、小龙兄弟送去部队,反复叮咛他们要把义气用在战友和工作中,立志保家卫国,争取更大光荣;怎能忘记:我中考前夕,您给我写的那封长达15页的书信,其中有一句“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做精神的富翁。”这句名言一直在鞭策着我,而这也正是大伯您一生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

    大伯对侄辈如此厚爱,对他的兄弟姐妹也是百般呵护。我父亲做裁缝没有缝纫机,大伯设法将做给爷爷的寿材卖掉,买一部崭新的长江牌缝纫机给父亲谋生计顾家小。过去吃供应粮,规定一个季度或半年就要过期,一过期大伯的兄弟姐妹总是去找他,大伯从不含糊,东挪西借,想方设法也要帮他们买回全家的口粮。二伯父弥留之际,叔父来报,大伯两眼泛泪声音沙哑,掏出几百元说:看医生,能留一天就一天啊!

    大伯对大家庭如此,对别人也是一样的关爱。同屋的一位远房伯父读师范时生病,大伯寄钱去医治;一位叔父被打成右派,大伯又是送钱又是送粮票,大伯的同学、朋友好多人都用过他的钱,大伯没有钱时,就给布票,给粮票,而事后大伯从不提起。大伯的家族观念非常强烈,我几次亲眼见到找他帮忙的人说自己姓陈,是凉亭的或复兴的,家里被火烧或大人、小孩重病,大伯从不推诿,总是口袋里有多少就给多少,没有,借都要借给人家。因为大伯的宅心仁厚,博施济众,“陈家好人”的赞誉至今在民间口口相传。

    大伯从事教育事业近40年,从初中到高中,从县城到乡村,从俄语到英语,一直站在教学的最前沿。上世纪70—90年代,农村英语教师奇缺,大伯经常是带3—4个班,80—90年代的老陈汉区,只要是教英语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他的学生,个个都以师从他而自豪。大伯一向爱生如子,从不体罚学生,就是不高兴时也是那么温和而慈祥。他特别体恤贫穷人家的孩子,在那个只有交清学杂费才能上学的年代里,大伯经常替穷孩子作担保,一到年终工资津贴全部扣光,至今当年被他接济的学生仍然在念叨他的好。当年被拟录清华大学原县教育工会主席朱浏福先生一谈到大伯就是声泪俱下,反复称大伯为“再生父母”,浏福先生的父亲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被饿死,是他母亲供他上学,1961年在宿松中学大伯班上读高一,上学的学杂费9元钱是他姑父向人家借来的,不想被浏福不小心遗失了,正在浏福啼哭着准备收拾东西退学,大伯来了,了解情况后,大伯抚摸着浏福的头说“好孩子,别哭,别担心,学杂费的事你不用管,我负责。”就这样浏福被大伯留下来了,浏福高考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预录,在填写志愿书里的父亲一栏中,浏福填“饿死”,大伯找到他说:“孩子,这样会犯大忌,只能填病故”。滴水之恩,让浏福感慨了一辈子。大伯工作的年代里几乎都是用书信为交流工具,一到大伯的生日和元旦,大伯的书桌上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贺卡和书信,大伯一封封地看又一封封地回,我看到好几封信的抬头都喊大伯为“陈爸爸”,我几次帮他到邮局寄信,一次就是十几封,有时大伯违规,厚厚的信笺里还夹着粮票和钱。一开始我生怕这些粮票和钱会被遗失或被没收,但看着大伯经常这么寄着,也就放心了。有时大妈抱怨大伯的钱到哪里去了,大伯总是默不作声,背地里我问大伯:“这些是我家哪些亲戚?”大伯说:“他们是我的学生,家里都很苦。”大伯啊,您心里总是想着别人的苦,可谁知道,您有时比黄连还苦啊!看着一脸刚毅、一脸慈祥,日渐消瘦、营养不良的伯父,我的泪水又来了。

    用如山的父爱来形容大伯,太轻;用手足般骨肉亲情来形容大伯,太薄;用浩荡的师爱来形容大伯,太浅!翻阅所有的字典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我心中的大伯。大伯浑身的细胞是用爱组成的,义门陈的“礼、义、孝、廉”在大伯身上演绎得酣畅淋漓、惟妙惟肖。大伯是为爱而生,又为孝而活。

    说起大伯的孝道,我辈无人不晓,无人不敬。我的贤良淑德的奶奶因患类风湿而芳年早逝,大伯每逢自己过生日,他不管是在四川法院或是在西藏部队还是在家乡教育,大伯都整天净食,不吃一粒米,以此来纪念母亲。大伯说:我生之日是母亲的难日,是因为我的出生给母亲带来痛苦,罪不可恕。不懂事的我,曾笑大伯的迂,现在想想,大伯的母子情深到了何等的境界。爷爷高寿,晚年非常幸福,大伯专门给他盖了新房子,吃水的井就在厨房门口,柴火是大伯请人送上门。爷爷有胃病,大伯说吃什么补什么,于是猪肚子、猪心、芝麻等成了爷爷的家常菜。那时我在北浴初中读书,馋得我一日至少二餐往爷爷那里跑。爷爷的衣服鞋袜从来都是换季的,米瓮里从来不缺米,糖缸里从来不见底。爷爷病了,北浴学校桥头赤脚医生黄大哥成了爷爷的私人医生。大伯可以不听大妈的,但从来都依着爷爷。爷爷总是说:我家世代为农,是共产党让你们兄弟吃了公家饭,你不管调到哪里,都要把书教好,不要忘本。大伯总是恭敬地点头应允。爷爷的生活起居、日常消费都是大伯一个人承担,从来不推给三位弟弟。古语云:长哥当父。我无比敬爱的大伯啊,您何止只是父?!您是菩萨的化身,是大家庭的救星!

    退休后的大伯,一刻也没有闲着。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将一些年龄大的孙辈聚在一起补习英语和国学;一方面将主要精力投身到家族的事业中。全县各地只要有陈氏居住的地方您都访遍了,还自费考察过太湖、黄梅、蕲春、江西等地的陈姓,帮助过湖北、海南等地的多位年久失散的陈家亲人寻亲,县内县外的陈姓人都知道宿松有个“陈家好人”——陈英,因此大伯的家也就成了陈姓宗亲往来的集散地。大伯在担任两届陈氏大成谱的主修时,更是废寝忘食,夙夜为公,谱堂成了他的家,修谱成了他的主业,整日忙于搜集整理大量材料,反复考古、校正,并带头募捐钱物,为抢救和发展陈氏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伯在西南军政大学学习期间,当时时任校长是贺龙元帅,大伯与贺元帅的贴身警卫是同学加好友,同学劝他到北京工作,大伯终因牵挂重病中的母亲和放不下年幼的弟妹而要求转业回宿松,大学期间大伯经过了俄文训练团的专业训练,先在宿松中学教俄语,后自学改教英语并成为当时宿松通晓地方方音方言和国际音标的第一人,两次受聘于县政府编志办参加《宿松县志》宿松方言的编纂。大伯诗词歌赋也颇有建树,多篇诗文发表于《宿松文艺》等刊物。大伯临终前,将他平时的作品交付于张劲松先生,想在他的帮助下出版一部个人诗集而未果。“子欲报而亲不待”,我想用我及我众兄弟之力来完成大伯未竞的心愿,将大伯生前的作品结集出版,以告慰大伯的在天之灵。

    大伯,八年了,每每想起您,满脑子全是您的故事,泪光中全是您的身影。您泰山般的恩典,我们无以为报。您卓越的义门精神,必将代代相传。

    闻人尽孝心酸泪,唯有撰文慰楚凄。

    附伯父诗词八首与各位方家共飨

    今日河西山

    河西山上换新装,不见当年遍地荒。

    翠竹摇风筛日影,画亭迎客赋诗章。

    莲花池内莲花艳,钟乳洞中钟乳香。

    游客争夸今胜昔,河山再造永留芳。

    赞义门始祖伯宣公

    义门始祖伯宣公,隐逸匡庐圣贻峰。

    穹日穹经甘淡薄,乐山乐水鄙虚荣。

    忘情班马才惊俗,近迹许巢节若松。

    志载情操传后世,千秋名士仰高风。

    游赭山公园

    赭山冬景胜春秋,腊鼓声中客恋游。

    近看镜湖人影密,远观江面旅船稠。

    寒梅簇簇凝香阁,霜叶层层入画图。

    更喜满园添异景,丛林深处隐琼楼。

    八四生辰感怀

    今日生辰八四秋,合家欢庆乐悠悠。

    平生未遂凌云志,永世甘当革命牛。

    花圃栽花饶有趣,砚田课子更无忧。

    问予怎把余年度,也学姜公钓鱼钩。

    读史有感

    其一

    可汗兴师早有谋,胡骑百万逞英豪。

    梅山自缢崇祯恨,历史无情灭宋朝。

    其二

    时光似水月如梭,八十人生转眼过。

    少小家贫遭苦难,青春体弱受艰磨。

    投身革命功劳少,立志杏坛桃李多。

    且喜夕阳无限好,余年仍可谱新歌。

    咏北浴山区春景

    其一

    北浴年年气象新,今春景色更迷人。

    山湖水溅飞红雨,瀑布龙腾映彩云。

    四畈秧波翻锦浪,千家电火耀繁星。

    渊明曾谓桃源好,这比桃源胜万分。

    其二

    浴河春景赛杭城,桃李芬芳杨柳青。

    翠竹摇风迎贵客,苍松滴翠慰游人。

    机声飞过犁声响,韶乐传来国乐鸣。

    远近山峦添画卷,小桥流水更精神。

    调寄忆江南

    故乡美,

    最美是三河。

    两路三桥添异彩,

    方山瀑布泻巍峨,

    美景日增多。

    故乡美,

    最美是三河。

    古刹玉枢更旧貌,

    库区游艇似抛梭,

    碧水荡清波。

    西江月退休有感

    立志耕耘花圃,一生苦乐深尝。

    如今百卉竞芬芳,华发成霜心畅。

    改革歌声高奏,滥芋自应离行。

    万千新秀谱新章,教育振兴在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闻人尽孝心酸泪 唯有撰文慰楚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bc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