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待恶念的五种善巧

对待恶念的五种善巧

作者: 学禅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6-22 17:19 被阅读0次

    佛陀亲说的“”初学禅定的五种善巧“”

    摩诃般若波罗蜜  2018-06-02

    有一次,佛陀在古印度的舍卫国游方,并暂时住在胜林给孤独园林里。

        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若比丘想要证得四禅八定,就应当经常修持五种内正思惟。若能经常修持五种正思惟,如果有不善念生起,很快便能消灭;不善念消失后,心便能经常安住在内、止息、一境性、得定。

    以下是向智尊者的解说【中部-想念止息经】,此经也即【中阿含经-因品增上心经第五】

    一切恶念与妄见的根本为贪、瞋和痴,这些明白地记载于《想念止息经》(Vitakka-SaNThana Sutta)中。

    在这部经里,佛陀提供了五种去除心中这些邪思惟的方法,经中有次第地由细而粗来介绍。

    第一个方法是,立刻以合意并有益等的相反想法,来取代不称心、邪恶的念头:贪念应该用舍离与无私取代;瞋恨由友善、爱与慈悲的想法取代;愚痴与迷惑则由智慧的理解、清明的思想取代。

    对此,经典有一段木匠工作的譬喻:木匠要去除较大的楔子时,会用更小的敲入其中,将大的逼出来。这个方法十分管用,当强大的自然趋势出现时,可以快速地将内在烦恼或外在诱惑转移,也就是以对治的念头取代恶念。

    第二个方法是,将恶念的丑陋、堕落、危险和无益深植心中,藉此强烈的厌恶来对治它,这个方法可视为第一种方法的过渡或预备。经中对这个方法的譬喻是,将动物的尸体扔到年轻俊美的男子或女人的颈项,他们一定会觉得「恐惧、丢脸且厌恶」,并尽全力将之丢弃。

    第三,当这些方法都失败,不称意的念头仍然扰乱内心时,应该截断对它们的注意力。不要忆念或专注其上,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适于产生兴趣的想法、活动上,这是藉由不作意来「转移」心的方法。此处的譬喻是:在令人不愉快的景象前,闭上眼睛或看别的地方。

    第四个方法是,从恶念开始处,追溯其源头,并将之从心中除去,这可能比直接和已生的恶念周旋要容易。这样的溯源也有助于心的转移,并减低恶念的力量。由于后者所提及的事实,经中则以较平静的行为代替身体较粗的动作为譬喻,如正在跑步的人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跑?」于是他慢慢地走,接着他藉由站立不动、坐着和躺下,逐步进行平静下来的过程。注释书将这个方法解释为「回溯原因」,或「回溯不善念的起始处」。无论如何,这种譬喻似乎将这方法解释为一种升华或逐渐的净化。

    第五,也是最后的方法,为强力地镇压,也就是当不称意的念头,如极度热烈的念头有失控之虞时的最后手段。这个方法好比强者以武力镇压弱者,显示出佛陀法门的实际与不尚空谈。也就是当情况需要时,不排除使用镇压的手法,以免情况严重恶化,或个人的品性开始败坏。

    经中说,藉由使用这些方法,可使人成为「于心念过程得自在者。可以想他所要想的,不想他不要想的,如是断除渴爱,灭除(轮回的)束缚,并且完全征服我慢,尽除痛苦」。

    【中阿含经-因品增上心经第五】原文: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于五相;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云何为五?比丘者,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彼因此相复更念异相善相应,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因此相更念异相善相应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 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因此相复更念异相善相应,令不生恶不善 之念;彼因此相更念异相善相应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一相;念此相已,生 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彼观此念恶有灾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恶,此念智者所恶,此念若满具者,则不得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令生 恶不着念故。彼如是观恶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往,在内止息,一意得定。犹人年少,端正可爱,沐浴澡洗,着明净衣,以香涂身,修治须 发,极令净洁,或以死蛇、死狗、死人余半青色,膖胀臭烂,不净流出,系着彼颈,彼便恶秽,不喜不乐。如是,比丘,彼观此念,恶有灾患,此念不善,此念是 恶,此念智者所恶,此念若满具者,则不得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令生恶不善念故。彼如是观恶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 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二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复生不善念者,彼比丘不应念此念,令生恶不善念故。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 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犹有目人,色在光明,而不用见,彼或闭目,或身避去。于汝等意云何?色在光明,彼人可得受色相耶?”

      答曰:“不也。”

    “如是,比丘不应念此念,令生恶不善念故。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三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时复生不善念者,彼比丘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其念,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为此念, 当以思行渐减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犹人行道,进路急速,彼作是念:‘我何为速?我今宁可徐徐行耶!’彼即 徐行。复作是念:‘我何为徐行?宁可住耶!’彼即便住。复作是念:‘我何为住?宁可坐耶!’彼即便坐。复作是念:‘我何为坐?宁可卧耶!’彼即便卧。如 是,彼人渐渐息身粗行,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彼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其念,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为此念,当以思行惭减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 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四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时亦生不善念,当以思行渐减念时复生不善念者,彼比丘应如是观。比丘者,因此念 故,生不善念,彼比丘便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 在内止息,一意得定。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受持降伏。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 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五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 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常以数数念此五相;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念相善相应时不生恶念, 观念恶患时亦不生恶念,不念念时亦不生恶念,若以思行渐减念时亦不生恶念,以心修心、受持降伏时亦不生恶念者,便得自在。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若比丘欲 念则念,不欲念则不念者,是谓比丘随意诸念,自在诸念迹。”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待恶念的五种善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evqctx.html